眼底出血可由全身性疾病和眼部本身疾病引起。全身性疾病中高血压患者因眼底视网膜动脉病变等易出血,糖尿病患者随病程延长易致视网膜微血管受损出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因影响血小板等导致出血;眼部本身疾病中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老年性黄斑变性、眼外伤等可分别因静脉血流受阻、血管壁受损、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外伤等引发眼底出血,不同疾病在不同年龄段、性别等方面有不同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全身性疾病引起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眼底视网膜动脉会发生硬化等病变,当血压波动较大时,容易导致眼底血管破裂出血。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眼底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长期高血压使眼底视网膜小动脉发生痉挛、硬化,血管壁弹性减退,脆性增加,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就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都可能受到影响,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血管老化,更易出现这种情况;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血压波动相对较大,也可能增加眼底出血风险。
2.糖尿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高血糖会损害眼底视网膜的微血管,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闭塞等,进而引发眼底出血。研究显示,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眼底病变,包括眼底出血。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均可能患病,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逐渐出现眼底病变;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并发症相对更多,眼底出血的发生率也较高。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血糖波动可能更大,更易加重眼底病变导致出血。
3.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同时白细胞异常增殖可能浸润眼底血管等,从而导致眼底出血。临床观察发现,白血病患者在疾病进展期较易出现眼底出血症状。儿童白血病患者相对更为常见,由于儿童自身免疫力较低,疾病进展可能较快,需要密切关注眼底情况;成年白血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在患病概率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对眼底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眼底出血。该疾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者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有关,成年患者则可能有多种诱因导致血小板减少,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血小板相对降低的情况,从而增加眼底出血风险。
二、眼部本身疾病引起
1.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常见的眼底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视网膜静脉血流受阻,导致血管内压力升高,血管破裂出血。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较为常见。老年人群是高发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易导致静脉阻塞;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明显显著差异,但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患病率不同,可能间接影响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概率。
2.视网膜血管炎:多种原因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炎,如感染因素(如病毒、细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血管炎会导致血管壁受损,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眼底出血。该疾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儿童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引发视网膜血管炎,成年患者中自身免疫性相关的视网膜血管炎在女性中可能相对更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特点相关联,比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间接导致视网膜血管炎的发生率有一定差异。
3.老年性黄斑变性: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其中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较易出现眼底出血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黄斑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年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对黄斑区的影响与男性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在某些方面可能增加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病风险或影响病情进展。
4.眼外伤:眼部受到外伤时,如撞击、刺伤等,可直接导致眼底血管破裂出血。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可能因玩耍时的意外受伤,比如被玩具击中眼部等;成年人可能因职业因素、交通事故等导致眼外伤;女性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如运动时防护不当等也可能发生眼外伤进而引起眼底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