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医学称甲真菌病,由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引起,具传染性。病因包括真菌感染(皮肤癣菌、酵母菌、非皮肤癣菌)和自身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临床表现有指甲外观改变(颜色、形态变化)和一般无明显疼痛但可能有轻微不适或炎症表现。诊断靠观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真菌培养)。
一、灰指甲的定义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病变。它是一种常见的甲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二、灰指甲的病因
1.真菌感染
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较为常见。这些真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比如与灰指甲患者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就有可能感染皮肤癣菌从而引发灰指甲。在一些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由于环境潮湿且人员密集,接触到真菌的机会增加,更容易导致皮肤癣菌的感染。
酵母菌:像白念珠菌等酵母菌也可引起灰指甲。对于一些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皮肤的屏障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受到酵母菌的侵袭而引发甲真菌病。此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也是酵母菌感染引发灰指甲的高危人群。
非皮肤癣菌:某些特定的非皮肤癣菌也能导致甲板受损,引发灰指甲。这类真菌的感染往往与局部的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的皮肤状况有关,比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人群,皮肤的湿度较高,为非皮肤癣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了感染灰指甲的风险。
2.自身因素
年龄:儿童相对来说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患灰指甲的几率相对较低,但如果有家族中有灰指甲患者且密切接触,也可能被感染。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指甲的生长代谢功能减弱,指甲变得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同时,老年人可能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进一步增加了感染灰指甲的可能性。
性别:一般来说,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更容易患灰指甲,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女性如果经常穿高跟鞋,会导致脚趾部位的局部环境不透气,湿度增加,为真菌的生长创造了条件,相对来说可能比男性更容易出现灰指甲问题。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需要手部或足部经常接触水的工作,如厨师、洗衣工等,手部或足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指甲的角质层容易被浸泡变软,从而增加了被真菌感染的机会。此外,不注意个人卫生,不经常更换鞋袜,也会使脚部处于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的滋生繁殖,增加患灰指甲的风险。
病史: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代谢紊乱,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指甲周围的组织容易出现病变,为真菌的感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糖尿病患者患灰指甲的概率相对较高。另外,患有银屑病等皮肤疾病的患者,其指甲部位也可能受到累及,增加了灰指甲的发病风险。
三、灰指甲的临床表现
1.指甲外观改变
颜色变化:常见的有甲板浑浊、变色,可呈灰白色、黄色、褐色等。比如白色表浅型灰指甲,最初表现为甲板表面有白点或白色斑块,随着病情发展,甲板会逐渐变得浑浊,颜色变白。而甲下型灰指甲,多从甲远端、侧缘或甲褶开始,甲板下面会出现角蛋白及碎屑沉积,导致甲板变色,可能呈现灰褐色等。
形态改变:甲板可能会增厚,质地变得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的患者甲板会出现萎缩,变得菲薄;还有的会出现甲板翘起、破损等情况。例如远端甲下型灰指甲,甲板前缘会出现增厚、破损,逐渐向近端蔓延。
2.症状表现
一般无明显疼痛:但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指甲周围有轻微的不适感,尤其是在指甲受到挤压或碰撞时。不过,也有一些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指甲周围的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如果合并细菌感染,炎症反应会更加明显。
四、灰指甲的诊断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会首先观察患者指甲的外观变化,包括颜色、形态等方面的表现,初步判断是否有可能是灰指甲。
2.实验室检查
真菌镜检:取病甲的碎屑进行显微镜检查,若能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有助于诊断灰指甲。但真菌镜检的阳性率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取材的部位、病甲的病变程度等。
真菌培养:将病甲碎屑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以明确感染的真菌种类,这对于后续的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真菌培养能够准确鉴定出是皮肤癣菌、酵母菌还是非皮肤癣菌等具体的真菌类型,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