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引发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大血管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其他并发症(如皮肤感染、口腔疾病),不同并发症有其各自表现、发病相关因素及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等,如微血管并发症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见于病程长且血糖控制不佳者,表现为视力下降等;大血管并发症中2型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风险显著增加,会有胸痛等症状。
一、微血管并发症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多见于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与高血糖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有关,长期高血糖环境持续损伤视网膜血管,影响视网膜的正常血液供应和代谢,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等病理改变,不同年龄段患者发病后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基础健康状况等有所差异,比如年轻患者若血糖控制长期不佳,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
2.糖尿病肾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水肿等表现。蛋白尿是较为典型的特征,初期可能只是微量白蛋白尿,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进而引起肾功能减退。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年龄较大、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肾病,且男性和女性在发病风险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在治疗和病情监测上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
3.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呈对称性分布,以下肢较为常见;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功能紊乱,如体位性低血压、胃排空延迟、尿失禁或尿潴留等。长期高血糖使神经纤维发生病变,影响神经的传导功能,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神经病变的风险较高,老年患者相对更易受其影响,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神经修复能力下降等,且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神经病变的进展。
二、大血管并发症
1.冠心病: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表现为胸痛、胸闷等心绞痛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高血糖可导致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影响心肌供血,年龄较大、有吸烟史、血脂异常等情况的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更高,男性和女性在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上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患者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需更密切关注心血管状况,因为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病情表现和进展。
2.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出现偏瘫、言语障碍、头痛、头晕等症状。高血糖状态下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皮损伤,易形成血栓或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长期糖尿病病史、血压控制不佳、血脂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在脑血管疾病发生时病情可能更严重,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中,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会进一步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表现为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下肢溃疡、坏疽等。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下肢血液供应,病程较长、血糖控制差、合并高血压和高血脂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本身相对较差,患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且患者行走等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影响生活质量。
三、其他并发症
1.皮肤感染:由于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真菌生长繁殖,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皮肤感染,如疖、痈、体癣、股癣等。皮肤感染可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化脓等,糖尿病患者皮肤感染后较难愈合,因为高血糖影响伤口愈合过程,不同年龄段患者皮肤感染后的恢复情况不同,儿童患者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佳仍会延缓愈合,而老年患者皮肤修复能力下降,感染后更易出现并发症。
2.口腔疾病:常见的有牙周炎等,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等。高血糖环境破坏口腔内的微生态平衡,利于细菌滋生,损害牙周组织,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炎的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病情往往较难控制,年龄较大、口腔卫生状况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严重的口腔疾病,需要更加注重口腔清洁和定期口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