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有操作步骤,包括术前准备、建立气腹与穿刺套管放置、探查盆腔、处理子宫韧带、处理附件(可选)、取出子宫、关闭腹腔;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术后恢复好等优势,适用良性妇科疾病患者及部分早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需进行一般护理、注意活动与饮食、观察并发症,包括生命体征、伤口、活动、饮食、出血、感染、脏器损伤等方面的观察与护理。
1.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妇科疾病史、手术史、全身健康状况等。例如,若患者有心脏病史,需评估心功能是否能耐受手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更多基础疾病,需更谨慎评估。同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盆腔超声等,以明确子宫大小、位置、盆腔粘连情况等。
体位与消毒: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宫颈,铺无菌巾单。
2.建立气腹与穿刺套管放置
气腹建立:一般采用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Hg。通过脐部作1cm左右的切口,插入气腹针,成功后注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
穿刺套管放置:通常放置3-4个穿刺套管。除了脐部的观察孔外,在左右下腹部等部位放置操作孔套管,用于放置腹腔镜器械和手术操作器械。
3.探查盆腔
通过腹腔镜观察盆腔内器官的情况,包括子宫、附件、盆腔腹膜等,了解子宫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等。
4.处理子宫韧带
圆韧带:用器械钳夹并切断圆韧带,可使用电凝或超声刀等进行处理,以游离子宫上部。
阔韧带:逐步分离阔韧带内的组织,暴露子宫血管,处理子宫动静脉,可采用结扎或电凝的方式。
主韧带和骶韧带:切断主韧带和骶韧带,使子宫充分游离。
5.处理附件(可选):若同时需要切除附件,根据情况处理输卵管和卵巢,如钳夹、切断、结扎。
6.取出子宫:将子宫经阴道取出,或者通过扩大穿刺孔等方式取出,根据子宫大小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取出方式。
7.关闭腹腔:冲洗盆腔,检查有无出血、脏器损伤等情况,然后依次关闭穿刺孔,解除气腹。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优势与适用人群
1.优势
创伤小: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切口小,一般在1cm左右,术后疼痛较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例如,研究表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开腹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可缩短3-5天。
视野清晰:腹腔镜可以放大盆腔内的结构,术者能更清晰地观察子宫、附件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更精确地操作,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术后恢复好: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2.适用人群
良性妇科疾病患者: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严重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只要没有严重的手术禁忌证均可考虑。例如,年轻患者若患有子宫肌瘤,在符合手术指征时可选择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老年患者若因子宫良性病变需要手术,也可考虑该术式,但需评估其全身状况。
部分早期恶性肿瘤患者:如早期子宫恶性肿瘤,无严重的盆腔广泛粘连等情况时,也可考虑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范围。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尤其是术后24小时内,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伤口护理:保持腹部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差,更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防止感染。
2.活动与饮食
活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24小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但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的患者,活动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术后6小时可少量饮水,如无不适,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恢复正常饮食。饮食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恢复。对于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饮食中的糖分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3.并发症观察
出血:观察阴道有无出血及腹腔内出血情况,如患者出现腹痛加剧、血压下降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感染: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阴道分泌物异常等感染征象,一旦发现感染迹象,需及时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治疗。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等,更要加强感染的预防和监测。
脏器损伤:关注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痛等情况,警惕有无肠管、膀胱等脏器损伤的可能,如有异常及时进一步检查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