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出现发作性胸痛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见原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及其他心脏疾病等;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等部位压榨等痛,由体力等诱因诱发且有重复性;诊断可通过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要休息并用药改善供血等,预防需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
一、心绞痛的定义及常见原因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常见原因如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粥样硬化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导致心肌供血减少。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男性(男性通常比女性更早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问题),加上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高胆固醇饮食的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速度比饮食健康人群快。
冠状动脉痉挛:某些因素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如大量吸烟、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等。青年人群如果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且有吸烟习惯,就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绞痛发作。
其他原因: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脏疾病可影响心肌的供血和氧供;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也会导致心肌缺氧引发心绞痛。老年人若合并有多种基础心脏疾病,发生心绞痛的风险更高。
二、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一位50岁长期吸烟的男性,在剧烈运动后出现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休息5分钟左右缓解,这很可能是心绞痛的表现。
发作特点: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诱发。疼痛发作具有重复性,在相同诱因下可反复出现。不同个体的心绞痛发作表现可能有差异,女性心绞痛患者的症状有时可能不典型,如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颈部紧缩感等,容易被忽视。
三、心绞痛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可能无异常,但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记录患者24小时内心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例如,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患者在活动后出现ST段明显压低,结合临床症状,可辅助诊断心绞痛。
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或踏车上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运动时心电图的变化。如果运动中出现ST段压低等缺血表现,提示可能存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但对于严重心绞痛发作频繁、体力活动严重受限的患者,应慎用运动负荷试验。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和程度。对于考虑冠心病导致心绞痛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来明确病变情况。例如,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某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基本可确诊由该血管病变引起的心绞痛。
四、心绞痛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减轻心肌耗氧,缓解症状,防止心肌梗死和猝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首先要让患者休息,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一般患者在休息后症状可缓解。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能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
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控制脂肪、胆固醇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等,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例如,老年人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每天早晚慢走20-30分钟,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预防心绞痛发作。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值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高血脂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使血脂达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高危患者需更低);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并及时干预。尤其是有家族心血管疾病史、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更应加强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