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理性因素如运动、情绪变化;病理性因素如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内分泌代谢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药物因素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药物;其他因素如电解质紊乱、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不同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引发心律失常。
一、生理性因素
(一)运动
适度运动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会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但一般是短时间且可恢复的。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可能出现短阵窦性心动过速等情况,这是因为运动使心脏负荷增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不过通常运动结束后可逐渐恢复正常心律。
(二)情绪变化
强烈的情绪波动,如愤怒、紧张、焦虑等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心脏电生理。当人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像一些人在遭遇突发重大事件时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早搏等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的电稳定性受到破坏。例如心肌缺血区域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研究表明,约有75%-90%的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会发生心律失常。
2.心肌病
,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会影响心肌的正常电活动传导,导致心律失常。患者可能出现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多种心律失常形式。肥厚型心肌病时,,心肌肥厚导致心室壁应力改变,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也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
3.瓣膜,性心脏病
,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心脏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左心房扩大,心肌细胞受到牵拉等刺激,可导致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据统计,二尖瓣狭窄患者,,约有40%-50%会发生心房颤动。
(二)内分泌代谢紊乱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会使机体代谢率增高,心脏负担加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常见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临床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可达50%-9,1%。
2.低血糖:血糖过低时,,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可引起心律失常。例如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早搏等情况,严重低血糖时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三、药物因素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
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引发新的心律失常,即致心律失常作用。例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在某些患者中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因为这类药物在抑制心肌细胞异常电活动的同时,也可能影响正常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平衡。
(二)其他药物
一些非心血管药物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如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通过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还有一些抗精神病药物,也可能对心脏电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心律失常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及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四、其他因素
(一)电解质紊乱
1.低钾,,血症:血钾浓度降低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减小,心肌细胞的电稳定性受到影响,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例如,血钾水平低于,3.0mmol/L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2.高钾血症:血钾浓度过高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传导,性减慢,可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出现心脏骤停。高钾血症时心电图可表现为T波高尖、QRS波增宽等,进而引发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二)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如长QT间期综合征、短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是由于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的。患者具有遗传易感性,在一些诱因下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如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在使用某些延长QT间期的药物、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容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三)年龄因素,
1.儿童:儿童时期心律失常相对较少,但也可由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等引起,,如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婴幼儿的心脏电传导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出现窦性心律不齐等生理性心律失常,但一般多为良性。
2.老年人: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因此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例如,随着年龄增长,心房肌纤维化逐渐加重,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老年人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年轻人高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