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以胸痛等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还有痉挛、微血管病变等;症状有特定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等特点,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可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原则是改善供血等,药物、非药物(生活方式调整、手术)可治,预防要控危险因素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心绞痛的定义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二、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绞痛最常见的原因,粥样硬化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当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需求,从而引发心绞痛。此外,冠状动脉痉挛、微血管病变等也可导致心绞痛发生。
三、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特点
1.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腹部等。
2.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患者一般不敢继续活动,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发作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复发,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等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4.发作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发作多次。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1.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容易被忽视,需更加仔细观察和评估。
2.女性患者:有时疼痛症状不典型,可能伴有颈部、下颌、牙齿等部位的不适,且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心绞痛发作可能相对更易受情绪等因素影响。
3.儿童患者:极为罕见,若出现类似心绞痛表现,需考虑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特殊病因。
四、心绞痛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有时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陈旧性心肌梗死表现。
2.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通常出现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但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
3.心电图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来协助诊断。
(二)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
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能提高非持续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尤其适用于症状不典型但怀疑心绞痛的患者。
(三)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心绞痛的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原则
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减轻心肌耗氧,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等)等,可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三)非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低脂、低盐饮食,控制体重,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冠状动脉痉挛和粥样硬化,应戒烟;过量饮酒也对心脏不利,需限制饮酒量。
2.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手术治疗,改善心肌供血。
(四)预防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早期发现心脏问题并及时干预。
3.避免诱因:尽量避免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诱发心绞痛的因素。
六、特殊人群心绞痛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心绞痛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用药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生活护理,保证充足休息,饮食易消化等。
(二)女性患者
更年期女性要关注激素变化对心血管的影响,保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在治疗过程中与医生充分沟通自身的特殊情况,如是否在更年期等。
(三)儿童患者
儿童心绞痛极为罕见,若出现相关症状,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可能需要进行更全面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排查等检查,治疗上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侵袭性的检查和治疗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