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可引发多种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有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等)、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与心排血量降低及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且受生活方式影响)、体液潴留(有水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表现及相应机制)、其他症状(如咳嗽咳痰、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等)。
一、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加重肺淤血。引起呼吸困难的运动量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减少。例如,轻度心衰患者可能仅在剧烈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而病情较重者轻微体力活动如快走、上楼等即可引发。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左心室充盈减少,同时运动使肺淤血加重,肺顺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呼吸困难。
2.端坐呼吸:肺淤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不能平卧,因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且横膈上抬,呼吸更为困难。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时方可使憋气好转。病情严重者常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此情况常见于中、重度心衰患者。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而端坐位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淤血,改善呼吸功能。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为“心源性哮喘”。多于夜间发生,与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支气管收缩,小支气管痉挛,以及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有关。一般患者坐起后数分钟可缓解,但反复发作可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多见于有较长病程的心衰患者。
二、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
1.机制:由于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骨骼肌血液灌注不足,患者常感乏力、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就较早出现运动耐量减低,而老年患者可能在原本能胜任的活动后出现明显不适。例如,老年心衰患者可能原本还能缓慢行走一段距离买菜,患病后可能走几百米就感觉体力不支。这种乏力、疲倦等表现会逐渐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和活动范围。
2.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缺乏运动、高盐饮食等,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功能进一步下降,使乏力、疲倦等症状更明显。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减轻这些症状。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应注意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以延缓心衰进展,减轻相关症状。
三、体液潴留
1.水肿:右心衰竭较早出现的体征。表现为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常见于身体低垂部位,如足部、踝部,起床活动者以踝部、胫前明显,仰卧者以骶尾部显著。病情严重者可延及全身。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使软组织出现水肿,通常首先出现于身体最低垂的部位,站立位时下肢先受累,卧位时则骶部先受累。不同性别患者水肿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在某些情况下水肿程度略有不同。对于有慢性心衰病史的患者,体液潴留导致的水肿可能会反复出现,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和生活质量,需要密切关注水肿情况及相关指标变化。
2.胸腔积液:多见于全心衰患者,以双侧多见,也可单侧,双侧者以右侧多见。其形成与体循环和肺循环静脉压同时升高、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胸腔积液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尤其是大量胸腔积液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气促、胸闷等症状,需要及时处理。对于老年心衰患者,胸腔积液的出现可能会使病情恶化,应加强监测和相应治疗。
3.腹腔积液:腹腔积液可见于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患者,患者可出现腹胀等症状。其发生是由于体循环淤血,腹腔内脏器淤血,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组织液生成过多而形成腹腔积液。对于患有肝病等基础病史的心衰患者,腹腔积液的出现可能会与原有疾病相互影响,增加治疗难度,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治疗。
四、其他症状
1.咳嗽、咳痰:咳嗽、咳痰是左心衰竭的常见症状,由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偶可见痰中带血丝。急性左心衰发作时,可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由于肺泡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出所致。对于长期吸烟的心衰患者,咳嗽、咳痰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因为吸烟会刺激呼吸道,加重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加重心衰相关的咳嗽、咳痰症状。
2.少尿及肾功能损害:严重的左心衰竭患者血液进行再分配,首先是肾的血流量减少,可出现少尿。长期慢性肾血流量减少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并可有肾功能不全的相应症状。对于老年心衰患者,本身肾功能可能就有一定程度的减退,在心衰发作时更容易出现肾功能损害加重的情况,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