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牙龈出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口腔因素、全身性疾病及其他因素。局部口腔因素有菌斑牙石堆积、牙龈炎、牙周炎、不良修复体;全身性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内分泌紊乱(妊娠期牙龈炎、糖尿病);其他因素有药物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饮食不均衡),不同人群因各自情况不同受不同因素影响而出现经常牙龈出血。
一、局部口腔因素导致的经常牙龈出血
1.菌斑、牙石堆积:口腔卫生不良时,菌斑会不断在牙齿表面堆积,进而钙化形成牙石。菌斑和牙石会持续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使得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的人群,牙石堆积情况往往较为严重,牙龈出血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若口腔卫生习惯不佳,都可能面临菌斑、牙石堆积的问题,儿童若未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也可能出现牙龈因菌斑牙石刺激而出血的情况;成年人中,长期吸烟、饮食不均衡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菌斑牙石的形成;有牙周病史的人群,菌斑牙石更容易堆积,从而导致牙龈反复出血。
2.牙龈炎:牙龈炎主要是由于牙龈组织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引起的炎症。炎症会使牙龈组织充血、水肿,质地变得松软脆弱,轻轻一碰就容易出血。青少年由于身体代谢旺盛,且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薄弱,更容易患上牙龈炎导致牙龈出血;女性在生理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加重牙龈的炎症反应,使得牙龈出血情况可能更明显;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牙龈炎的发病风险更高,且牙龈出血可能更难控制。
3.牙周炎:牙周炎是比牙龈炎更严重的牙周组织疾病,除了有牙龈的炎症表现外,还会出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情况。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牙龈出血会比较频繁,同时可能伴有牙齿松动等症状。老年人由于牙周组织逐渐衰退,患牙周炎的几率较高,更容易出现经常牙龈出血的情况;有吸烟习惯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以及牙龈出血的可能性;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牙周炎的概率相对较高,牙龈出血可能也会更早出现且更难缓解。
4.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会与牙龈组织不贴合,长期摩擦刺激牙龈,导致牙龈发炎出血。不同年龄佩戴假牙的人群都可能遇到此类问题,老年人佩戴假牙后若未定期检查调整,容易出现不良修复体刺激牙龈出血的情况;假牙清洁不当滋生细菌,也会加重对牙龈的刺激,引发出血。
二、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经常牙龈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重要成分,血小板减少时,凝血功能会出现障碍,从而导致牙龈容易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儿童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牙龈出血可能较为突然且频繁;成年人中,自身免疫性因素等可能引发该疾病导致牙龈出血;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关注牙龈出血情况。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白细胞等的正常生成,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和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出现牙龈出血,往往还伴有牙龈肿胀等表现。青少年和老年人都可能患白血病出现牙龈出血,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的人群患白血病的风险增加,牙龈出血可能是其早期症状之一。
2.内分泌紊乱
妊娠期牙龈炎:女性在妊娠期时,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发生炎症出血。妊娠期的女性是高发人群,一般在妊娠2-3个月后症状逐渐明显;孕期口腔卫生状况不佳会加重妊娠期牙龈炎导致的牙龈出血情况。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的细菌更容易滋生繁殖,同时高血糖环境也不利于牙龈组织的修复,容易出现牙龈炎症出血。糖尿病患者不论年龄大小,若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都可能出现经常牙龈出血的情况,且血糖控制越差,牙龈出血往往越严重。
三、其他因素导致的经常牙龈出血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凝血药等,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牙龈出血。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牙龈出血情况,不同年龄段服用此类药物的人群都可能出现牙龈出血,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可能受到影响,牙龈出血的风险可能增加。
2.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会影响口腔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使牙龈容易发炎出血。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吸烟者,长期吸烟都会增加牙龈出血的可能性,青少年吸烟还可能影响口腔正常发育;女性吸烟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牙龈出血情况可能更严重。
酗酒:过量饮酒会干扰机体的凝血机制,同时损害肝脏等器官的功能,间接影响凝血相关因素,导致牙龈出血。长期酗酒的人群,牙龈出血的几率相对较高,老年人肝脏代谢能力下降,酗酒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饮食不均衡:缺乏维生素C等营养素时,会影响牙龈组织的健康,导致牙龈容易出血。儿童若挑食、偏食,容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导致牙龈出血;老年人由于牙齿咀嚼功能下降等原因,饮食可能相对单一,也容易发生维生素C等营养素缺乏引起牙龈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