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红肿有口腔局部因素和全身系统性因素,口腔局部因素包括菌斑牙石堆积、刷牙方法不当、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等;全身系统性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其他系统性疾病等。应对建议包括口腔局部护理的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或牙缝刷、定期洗牙,以及全身健康管理中针对不同系统疾病的相应处理。
一、牙龈出血红肿的常见原因
1.口腔局部因素
菌斑、牙石堆积:口腔内长期不清洁,食物残渣、唾液中的矿物质等会逐渐沉积形成菌斑和牙石,它们会不断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导致牙龈出血红肿。研究表明,约75%以上的牙龈炎患者存在菌斑、牙石堆积的情况,菌斑中的细菌及其毒素可引起牙龈组织的炎症,使牙龈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出血,同时牙龈组织会出现红肿现象。
刷牙方法不正确:不正确的刷牙方式,如用力过猛、刷牙方向不对等,会直接损伤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出血红肿。例如采用横刷法刷牙,会使牙龈退缩、牙根暴露,进而引发牙龈炎症,出现出血红肿症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刷牙方法不正确的情况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家长指导不足而刷牙方法不当,成年人则可能因习惯问题导致刷牙方法不正确。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会与牙龈组织不贴合,长期摩擦刺激牙龈,引起牙龈的炎症反应,出现出血红肿。老年人佩戴假牙的概率相对较高,若假牙制作不合适,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食物嵌塞:食物残渣嵌入牙齿邻接处,会压迫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的局部炎症,引起牙龈出血红肿。长期的食物嵌塞还可能导致牙龈乳头炎等疾病,影响牙龈健康。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食用粘性大、纤维多食物的人,更容易发生食物嵌塞。
2.全身系统性因素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白血病患者由于异常的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的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牙龈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是因为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凝血机制障碍,表现为牙龈出血红肿。血液系统疾病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发生,且病情严重程度各异。
内分泌紊乱: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使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红肿,即妊娠期牙龈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内的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滋生,同时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牙龈炎症,导致牙龈出血红肿。孕期女性和糖尿病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上有一定特点,孕期女性主要为育龄女性,糖尿病患者则各年龄段均有。
其他系统性疾病: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易出现牙龈出血;脾功能亢进会使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数量减少,引起牙龈出血红肿。这些系统性疾病在不同年龄和病史的人群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发病机制。
二、牙龈出血红肿的应对建议
1.口腔局部护理方面
正确刷牙:选择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并进人邻间隙,用轻柔压力使刷毛在原位进行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每次颤动4-5次,移动约1mm,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早晚各刷一次。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正确刷牙的指导上有所不同,儿童需要家长协助并监督,教导正确的刷牙方法和重要性;成年人则需自行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对于存在牙间隙的人群,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齿邻接处的食物残渣和菌斑。使用牙线时,将牙线缓慢通过牙间隙,轻柔地清洁牙面;使用牙缝刷时,根据牙缝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牙缝刷,深入牙缝清洁。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牙齿排列不整齐的人,更需要经常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来保持口腔清洁。
定期洗牙:一般建议每年进行1-2次洗牙,通过专业的洗牙设备去除牙齿上的菌斑、牙石等,预防和治疗牙龈炎症。老年人由于口腔卫生维护相对可能不如年轻人,更应定期洗牙来保持牙龈健康;而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洗牙的频率可能需要适当增加。
2.全身健康管理方面
血液系统疾病相关:如果怀疑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红肿,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在就医时需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症状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内分泌紊乱相关:孕期女性出现牙龈出血红肿时,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局部治疗;糖尿病患者则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到口腔科就诊,监测牙龈健康状况。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因为高血糖环境容易引发口腔感染。
其他系统性疾病相关:对于患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牙龈的异常情况。这类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口腔牙龈的变化,因为口腔问题可能会影响全身健康,反之全身疾病也可能加重口腔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