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短是呼吸短促、自感气不够用,心悸是自觉心跳或心慌伴心前区不适,两者常同时出现,可由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和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呼吸系统疾病如COPD、肺炎;其他系统疾病如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诊断,出现症状应停止活动、平复情绪,有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需及时就医。
一、气短心悸的定义
气短是指呼吸比正常人短促,自感气不够用或呼吸困难的一种主观感受;心悸则是指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气短和心悸常常同时出现,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二、可能导致气短心悸的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当人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耗氧量增加,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满足机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从而可能出现气短心悸的现象。例如,短跑运动员在冲刺阶段,往往会明显感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剧烈运动后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轻人身体机能较好,耐受能力相对较强,但也会出现相应的气短心悸表现;而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剧烈运动后更易出现较明显的气短心悸,且恢复时间可能更长。
2.情绪激动:人在愤怒、紧张、焦虑等强烈情绪状态下,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同时可能影响呼吸节律,导致气短心悸。对于不同性别而言,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受情绪影响出现气短心悸,比如在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女性可能较男性更频繁地出现此类症状。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缺乏适当情绪调节方式的人群,更容易因情绪激动引发气短心悸。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脏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患者会出现心悸,同时因心脏供血不足影响呼吸功能,出现气短症状。不同病史的冠心病患者表现可能不同,有长期冠心病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气短心悸发作可能更频繁、程度更严重;而新发冠心病患者可能在特定诱因下才出现症状。
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会使心脏跳动的频率或节律发生异常,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导致患者感到心悸,同时可能伴有气短。不同年龄的心律失常患者表现有差异,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更易出现心律失常相关的气短心悸;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导致气短心悸,但相对较为少见。
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道存在慢性炎症,气流受限,导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机体缺氧,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快,同时心脏为了代偿缺氧状态,会加快跳动,从而出现气短心悸。该病多见于长期吸烟的人群,吸烟史较长的患者病情往往较重,气短心悸症状也更明显。不同年龄段的COPD患者,儿童发病多与先天性肺部发育等因素有关,而成人主要与吸烟等后天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气短心悸表现及严重程度因基础身体状况等不同而有差异。
肺炎:肺部发生炎症时,影响气体交换,导致氧气摄入不足,身体缺氧,进而引起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出现气短心悸。不同年龄的肺炎患者,儿童肺炎可能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气短心悸症状可能更为突出;老年人肺炎症状可能不典型,但气短心悸等表现也较为常见,且由于老年人基础疾病多,病情可能更易加重。
3.其他系统疾病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机体缺氧。为了满足身体的氧需求,心脏会加快跳动,同时呼吸也会加快,从而出现气短心悸。不同性别贫血患者表现有一定差异,女性由于生理特点,如月经过多等原因更易发生贫血,出现气短心悸时需关注贫血情况;不同年龄的贫血患者,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先天性造血系统疾病等导致贫血,老年人则可能因慢性疾病、造血功能减退等引发贫血,不同年龄患者的气短心悸与贫血的严重程度、进展速度等相关。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增快,从而出现气短心悸。不同年龄的甲亢患者,儿童甲亢多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成人甲亢则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患者的气短心悸症状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程度相关,病情较重的患者气短心悸表现更明显。
三、气短心悸的评估与诊断
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诱因、症状特点、既往病史等)、体格检查(如听诊心脏、肺部等)以及相关辅助检查来明确气短心悸的原因。辅助检查可能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胸部X线或CT、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测定等。例如,心电图可以帮助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电活动异常;胸部CT有助于排查肺部病变等。
四、气短心悸的应对与注意事项
如果出现气短心悸症状,应首先停止当前的剧烈活动或平复情绪,尽量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出现气短心悸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出现气短心悸时需格外谨慎,老年人应及时评估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儿童需考虑先天性疾病等可能,孕妇则要警惕对胎儿的影响,应尽快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