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脏本身病变、全身性因素、药物因素及其他因素相关。心脏本身病变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致心肌缺血、电生理改变等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全身性因素如电解质紊乱(低钾、高钾)、酸碱平衡失调(酸中毒、碱中毒)、内分泌疾病(甲亢、甲减)等可通过影响心肌电活动等引发;药物因素中抗心律失常及其他药物使用不当可致致心律失常作用;其他因素里遗传因素(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生活方式因素(过度劳累、大量吸烟酗酒、情绪剧烈波动)等也会增加恶性心律失常风险。
一、心脏本身的病变
1.冠心病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因之一,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引发恶性心律失常。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75%-95%会发生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形成折返环路等,从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不同年龄阶段的冠心病患者都可能面临此风险,男性相对女性在冠心病及相关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男性往往在更早年龄因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更容易罹患冠心病进而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若生活方式不改善(如继续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与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肥大、电重构等有关。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约为30%-50%。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者可能因遗传等因素发病,成年患者则多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感染等有关,男性和女性在发病比例上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且有心肌病病史者若不规范治疗、继续酗酒等,会促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肥厚型心肌病:主要特征为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常见。其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心肌肥厚导致的心肌缺血、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等有关。该疾病有一定遗传倾向,不同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及青壮年较为多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者需密切监测,若患者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因此这类人群应避免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
3.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结构畸形,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肌组织长期处于异常负荷状态,容易出现电生理紊乱,从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多在儿童时期就可出现相关表现,男性和女性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若未及时手术纠正心脏结构异常,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会逐渐增加。
二、全身性因素
1.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低钾可使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减小,心肌兴奋性增高,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严重低钾血症时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各种原因引起的钾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均可导致低钾血症,如长期腹泻、应用排钾利尿剂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等因素更易出现低钾血症,女性在月经等生理周期可能因钾丢失等有一定风险,有胃肠道疾病病史、长期服用排钾药物等人群需密切监测血钾,防止低钾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高钾血症:血钾浓度高于5.5mmol/L时为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可使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高,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增大,心肌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停搏。常见于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大量输入库存血等情况。不同年龄均可发病,老年人肾功能减退是高钾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男性和女性在高钾血症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上无明显差异,有肾功能不全病史、大量输血等情况的人群需严格监测血钾,预防高钾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2.酸碱平衡失调
酸中毒:严重酸中毒时,氢离子浓度升高,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严重的酸中毒可能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常见于休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在这些原发病情况下均可出现酸中毒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有休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人群需积极纠正酸碱平衡,防止酸中毒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碱中毒:严重碱中毒时也可影响心肌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发生。如呼吸性碱中毒等情况,虽然相对酸中毒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相对少见,但也需关注。有呼吸系统疾病等可能导致呼吸性碱中毒的人群需注意监测,避免碱中毒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3.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可使心肌细胞的代谢加快,心肌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其中包括恶性心律失常。研究显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约有5%-15%会发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部分严重者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的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会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需规范治疗甲状腺疾病以降低恶性心律失常风险。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缺乏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比例相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较低,但也不容忽视,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无显著差异,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者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心脏情况,及时调整治疗以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
三、药物因素
1.抗心律失常药物: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例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氟卡尼、普罗帕酮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均需谨慎,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心律失常问题,男性和女性在药物致心律失常的风险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更加严密监测。
2.其他药物: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可能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如某些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例如,某些化疗药物可能对心肌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发心律失常。不同年龄人群使用这些药物时均需关注心脏情况,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相关药物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密切监测心电图等,防止药物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四、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具有遗传倾向,由编码心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的人群需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预防措施,男性和女性在遗传易感性上无显著差异,但家族中有此类病史的人群应重视遗传咨询和监测。
2.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可使心肌处于疲劳状态,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长期过度劳累都会增加恶性心律失常风险,男性和女性在过度劳累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上无显著差异,但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群需注意合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大量吸烟、酗酒:吸烟可导致血管收缩、血脂升高,损害血管内皮,增加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酗酒可导致心肌损害、电解质紊乱等,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大量吸烟、酗酒都会增加恶性心律失常风险,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易有大量吸烟、酗酒的不良生活方式,这类人群应积极戒烟限酒,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恶性心律失常风险。
情绪剧烈波动:情绪过度激动、紧张、焦虑等可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引起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不同年龄人群在情绪剧烈波动时均可出现这种情况,男性和女性在情绪因素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上无显著差异,有情绪易波动特点的人群需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