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临床表现有远端侧位甲下型起始于甲远端侧缘有小凹陷混浊等并常与足癣相关,近端甲下型从甲根部发病有白斑增厚等相对少见与免疫因素有关,白色浅表型甲板表面有白色点状片状混浊局限浅表,全甲毁损型整个甲板被破坏是其他型未治发展而来;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见菌丝孢子提示真菌感染,真菌培养可通过观察菌落等特征区分具体真菌种类以精准确定致病真菌作针对性处理。
一、临床表现观察
1.远端侧位甲下型:通常起始于甲远端侧缘,初期可见小的凹陷、甲板混浊,随后逐渐向甲根方向蔓延,可伴有甲板增厚、变色(多呈灰白色、污黄色等)、甲板破损等表现,常与足部皮肤真菌感染(如脚气)相关,因足部真菌易侵袭甲远端侧缘。
2.近端甲下型:多从甲根部开始发病,甲根部出现白斑、增厚,病变逐渐向甲远端发展,该类型相对较少见,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比如免疫抑制人群易出现此类表现。
3.白色浅表型:甲板表面有白色点状或片状混浊,病变局限于甲板浅表,一般不引起甲板增厚等明显改变,但可影响甲板外观,真菌主要侵犯甲板浅表层。
4.全甲毁损型:整个甲板被真菌破坏,表现为甲板残缺不全、增厚、变色严重等,多是其他类型灰指甲未及时治疗发展而来,真菌已广泛侵袭整个甲板。
二、实验室检查区分
1.真菌镜检:取病甲碎屑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若可见真菌菌丝或孢子,则提示存在真菌感染。不同类型灰指甲真菌镜检表现有一定共性,但可辅助初步判断真菌感染的存在,需注意操作规范以提高检出率。
2.真菌培养:将病甲碎屑接种于特定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观察菌落形态、生长速度、颜色等特征来区分具体真菌种类。例如红色毛癣菌培养时菌落多呈绒毛状、红色;须癣毛癣菌培养菌落可能有不同的形态表现等,通过培养可精准确定是何种真菌导致的灰指甲,为后续可能的针对性处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