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时患者通常很难有明显痛苦感受,因心脏骤停致大脑迅速缺血缺氧,数秒内意识丧失陷入昏迷,无法感知后续变化。从生理机制看,心脏骤停使血液循环停止,大脑对缺血缺氧敏感,极短时间内就会失去意识无明显痛苦感传递。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人群发生猝死时,也均是因心脏骤停致脑缺血缺氧很快失去意识,无明显痛苦感受过程。
从生理机制角度分析
心脏是为全身供应血液的重要器官,当心脏骤停发生时,血液循环立即停止。大脑是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的器官,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在缺血缺氧10秒左右就会出现功能障碍,表现为意识丧失;缺血缺氧4-6分钟后,大脑神经元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患者就会因为大脑迅速失去血液供应而失去意识,也就不会有明显的痛苦感觉传递到大脑并被感知。
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儿童:儿童发生猝死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同样是因为心脏骤停导致脑缺血缺氧。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在心脏骤停初期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最终也会很快陷入无意识状态,不会有持续的痛苦感受过程。而且儿童猝死往往与先天性心脏疾病等因素相关,在疾病发作导致心脏骤停时,也是瞬间出现脑缺血缺氧而失去意识。
老年人:老年人如果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发生心脏骤停导致猝死时,也是在心脏骤停后大脑迅速缺血缺氧,很快失去意识,不会有明显的痛苦体验。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时间相对更短,一旦心脏骤停,脑功能快速丧失。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就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心肌病患者等,发生猝死时也是心脏突然停止有效的泵血功能,导致脑等重要器官迅速缺血缺氧,进而快速失去意识,没有明显的痛苦感受过程。
总之,从医学科学的角度来看,猝死发生时患者由于大脑迅速缺血缺氧很快失去意识,通常不会有明显的痛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