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的囊肿,分多种类型,1岁内婴儿小积液可观察随访,大、持续增多或2岁未吸收等需手术,手术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2岁左右适宜,紧急情况及时做,婴儿期注意局部清洁,大龄儿童要考虑心理等,非手术治疗有局限性
一、小儿鞘膜积液的定义与分类
小儿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根据鞘状突闭合情况及积液部位,可分为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混合型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等。
二、小儿鞘膜积液的观察与随访
对于一些较小的小儿鞘膜积液,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可进行密切观察随访。需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了解积液量的变化情况。如果积液量没有明显增加,或逐渐减少,可继续观察。
三、手术治疗情况
手术指征:当鞘膜积液较大,引起患儿不适,如局部坠胀感等,或积液量持续增多,2岁以后仍未自行吸收者,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通过结扎未闭合的鞘状突,阻止腹腔液体与鞘膜腔的交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时机:一般建议在2岁左右进行手术较为适宜,但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出现鞘膜积液突然增大、发生嵌顿等紧急情况,则需及时手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期:婴儿期的小儿鞘膜积液观察时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由于婴儿皮肤娇嫩,护理时动作要轻柔。
大龄儿童:大龄儿童在决定是否手术以及术后恢复等方面,需充分考虑其心理因素,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要注意术后伤口的护理,避免剧烈活动,防止伤口裂开等情况发生。
五、非手术治疗的局限性
虽然部分小儿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但非手术治疗缺乏像手术治疗那样确切的效果保证。对于一些积液量较多或有逐渐增多趋势的情况,非手术治疗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考虑手术等积极治疗措施来保障患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