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有救活可能,关键在黄金时间4-6分钟内采取正确急救措施。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很重要,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提高存活几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能识别异常心律并电击除颤,现场及时用AED对恢复正常心律关键,不同人群心肺复苏和AED使用原则相同但操作可调整,有基础疾病和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更易猝死,这类人群应了解急救知识,周围人也应掌握技能以便施救。
急救措施的关键作用:
心肺复苏(CPR):在猝死发生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至关重要。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可以通过按压胸部,暂时维持血液循环,为大脑和重要器官提供一定的血液供应。研究表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能够显著提高猝死患者的存活几率。例如,有临床研究发现,在心脏骤停发生后1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存活率可达到90%左右;而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存活率约为50%;超过6分钟,存活率则会大幅下降。人工呼吸则可以为患者提供氧气,保证身体组织的氧供。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AED能够识别异常心律并提供电击除颤,是抢救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工具。如果在现场能够及时使用AED,对于恢复患者正常心律非常关键。有数据显示,在心脏骤停发生时,每延迟1分钟使用AED,患者的存活率就会降低10%左右。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原则是相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力度等。例如,对于儿童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的力度要比成人轻一些,因为儿童的骨骼等组织相对脆弱。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就有心脏病史的人,其发生猝死的风险更高,而且在急救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加专业的医疗设备和更精准的操作,但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使用AED等措施仍然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更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所以这类人群更应该了解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并且周围的人也应该掌握相关急救技能,以便在其发生猝死时能及时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