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受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心理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因素致其有较高遗传度且多个基因相关;神经生物学因素包括神经递质失衡及大脑结构异常;环境因素涉及孕期及围生期不良因素、不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与儿童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相关,如情绪调节差、性格特点等易引发多动症相关表现。
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大脑的神经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失衡时,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多动症的症状。例如,多巴胺功能不足可能影响大脑对注意力、运动控制等方面的调节,使得儿童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出现过度活动等表现。
大脑结构异常:一些影像学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大脑在结构上可能存在差异,如额叶、基底神经节等脑区的体积、功能连接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额叶在执行功能、注意力调控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其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多动症相关的症状。
环境因素
孕期及围生期因素:母亲孕期吸烟、酗酒、遭受感染等不良因素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围生期出现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窒息等情况,也可能对儿童的大脑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引发多动症。
家庭环境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过度溺爱或过于严厉)等,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多动症的发生几率。例如,缺乏稳定、温馨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而表现出多动症的症状。
学校环境因素:学习压力过大、学校环境过于嘈杂、师生关系不融洽等学校环境因素,可能使儿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影响其注意力和行为控制,增加患多动症的可能性。
心理因素
儿童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例如,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时,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行为问题,表现出类似多动症的症状。同时,一些儿童可能因为自身性格特点,如过于活泼、冲动等,在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进而发展为多动症相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