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引起,我国流行日本血吸虫,其生活史包括成虫寄生于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虫卵随粪便排出或入水孵化毛蚴、毛蚴侵入钉螺发育为尾蚴、尾蚴侵入人体发育为成虫;人群普遍易感,年龄性别中儿童接触疫水机会少感染风险低、成年人频繁接触风险高,生活方式中接触疫水行为多则感染概率高,病史上无免疫力或曾治愈但大量接触尾蚴仍可再感染,了解相关情况有助于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成虫阶段:成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雌雄异体,雌虫产卵于静脉末梢内,部分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另一部分虫卵沉积在肠壁等组织中。
虫卵阶段:虫卵在组织内发育成熟后,可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等病理改变。虫卵可随坏死组织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若进入水中,在适宜条件下孵化出毛蚴。
毛蚴阶段:毛蚴在水中可侵入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在钉螺体内经过母胞蚴、子胞蚴等阶段发育繁殖,最终形成大量尾蚴。
尾蚴阶段:尾蚴从钉螺体内逸出后,悬浮于水面,当人或哺乳动物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时,尾蚴可迅速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然后发育为童虫,童虫经血液循环到达门静脉系统发育为成虫,完成整个生活史。
人群易感性及相关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接触疫水后感染血吸虫的风险类似,但儿童由于活动范围相对较小等因素,若接触疫水机会少则感染风险相对低;而成年人若有频繁接触疫水的生活或工作方式(如渔民、农民等),感染风险则较高。
生活方式: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且有接触疫水行为的人群,如经常在疫水中捕鱼、打涝、游泳、洗衣等的人,感染血吸虫的概率明显增加。例如在一些以渔业为生的地区,当地居民因长期接触疫水,血吸虫病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病史:既往没有感染过血吸虫且没有相关免疫力的人群,接触尾蚴后更容易感染。而曾经感染过血吸虫并治愈的人群,体内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也不是绝对不会再次感染,若再次大量接触尾蚴仍有感染可能。
总之,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的感染导致,了解血吸虫的生活史以及人群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易感性等情况,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