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属逆转录RNA病毒具包膜含关键酶类,传播途径包括性、血液、母婴,主要攻击CD4T淋巴细胞致免疫功能缺陷引发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检测有抗体和核酸检测方法,治疗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遵循早期规范联合原则,孕妇需母婴阻断,儿童用药考虑生理特点,老年感染者需关注机体及合并症并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及给予生活心理照护。
一、艾滋病病毒基本特性
艾滋病病毒(HIV)属于逆转录RNA病毒,具有包膜,核心包含逆转录酶、整合酶等关键酶类。其结构包括病毒RNA、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等,包膜蛋白可帮助病毒识别并侵入宿主细胞。
二、传播途径
1.性传播:无保护的异性或同性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HIV可通过性接触中体液的交换进行传播。
2.血液传播:共用被污染的注射器、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污染且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均可导致感染。
3.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可在妊娠、分娩及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随着病毒复制,CD4T淋巴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陷,进而引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念珠菌感染等)及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等)。
四、检测方法
1.抗体检测:是常用的初筛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HIV抗体判断是否感染,一般感染后2~4周可检出抗体。
2.核酸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能在感染后较短时间内检测到病毒核酸,适用于抗体检测窗口期及疑似早期感染的情况。
五、治疗现状
目前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需遵循早期、规范、联合用药原则。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感染:需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如孕期及分娩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如剖宫产),产后避免母乳喂养,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儿童感染:儿童用药需考虑儿童生理特点,优先选择适合儿童的抗病毒方案,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注意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对儿童机体的影响。
老年感染者:需关注机体功能衰退及可能合并的其他疾病,用药时需评估药物相互作用,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同时注重生活照护及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