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休克期是严重烧伤后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发休克的时段,大面积烧伤后2-3小时开始,48小时达高峰,72小时渐恢复。病理生理机制是炎性介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致血浆成分外渗,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特点。临床表现有心率等变化及不同人群表现差异。防治关键是早期液体复苏,有补液公式,特殊人群补液需依特点监测调整。
病理生理机制:烧伤局部组织受损后,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炎性介质释放,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显著增高,大量血浆成分外渗。成人每1%烧伤面积(Ⅱ度、Ⅲ度)血浆丢失量约为1.5ml,小儿约为2.0ml。同时,创面的渗出还会导致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进一步影响血液循环。对于儿童,由于其血管壁相对较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烧伤后休克期可能来得更急、更重;而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尤其是心血管和肾脏功能,在烧伤后更易出现循环功能不稳定,休克期的管理需要更加谨慎。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早期可能表现为脉压差减小)、尿量减少(成人尿量每小时小于30ml,小儿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小于1ml)、口渴、烦躁不安等。在年龄方面,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如哭闹不止或精神萎靡,且由于儿童的体液总量占体重比例与成人不同,小儿烧伤后休克期的评估和处理需要依据其独特的生理特点进行调整;老年人则可能在休克表现不典型的情况下,出现重要脏器灌注不足的情况,如肾功能不全导致的少尿或无尿、心功能不全导致的呼吸困难等。
防治措施:早期及时的液体复苏是防治烧伤休克期的关键。补液公式为:伤后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体重(kg)×烧伤面积(%)×1.5ml(小儿为1.8ml,婴儿为2.0ml),其中胶体液和晶体液的比例一般为1:2,特重烧伤可改为1:1。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溶液,胶体液首选血浆。伤后第二个24小时补液量为第一个24小时计算量的一半,再加每日生理需要量2000ml(小儿按年龄、体重计算)。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尿量、心率、精神状态等指标,根据其个体差异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老年人补液时要注意心功能和肾功能的监测,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同时要保证补液的有效性,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来调整补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