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主要因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环境因素包括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及高辐射环境;个体因素涉及年龄(儿童和老年人易患)、基础疾病(神经系统、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患者风险高)、生活方式(长时间剧烈运动未补水补盐及空调房后突入高温环境者易患)
环境因素
高温环境:当处于气温过高(一般指环境温度超过32℃)、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常大于60%)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时,人体散热困难。例如在持续的热浪天气里,长时间暴露在户外,人体通过出汗蒸发散热的效率会大大降低,热量不断蓄积,从而容易引发热射病。对于长期处于高温工作环境的人群,如建筑工人、户外环卫工人等,由于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机体散热机制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发生热射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高辐射环境:强烈的太阳辐射也是重要诱因之一。在阳光直射下,人体会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若同时环境温度较高,会进一步加重体温升高的程度。比如在夏季的正午,长时间在无遮挡的户外劳作或活动,人体接受的太阳辐射热加上环境本身的高温,极易导致热射病的发生。
个体因素
年龄: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发生热射病。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弱,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上升较快;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同时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他们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热射病的风险。例如,幼儿在炎热天气中若被长时间包裹或处于密闭高温空间,体温很快就会异常升高;而老年人心血管功能较差,在高温时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影响散热,更易引发热射病。
基础疾病: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热射病的风险较高。如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的患者,其自主神经功能可能受损,影响出汗等体温调节功能;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液循环功能受限,散热能力降低;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厚,隔热效果好,更不利于散热,这些人群在高温环境下都更容易发生热射病。
生活方式: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且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的人群,如进行马拉松等长距离运动的运动员,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若没有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会导致机体电解质紊乱,影响体温调节,增加热射病的发生几率。另外,长时间处于空调房后突然进入高温环境的人群,皮肤血管不能迅速适应温度变化,也可能引发热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