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后急性期因大量病毒复制引发病毒血症及免疫激活,细胞因子影响胃肠道致恶心呕吐;艾滋病期CD4T细胞计数下降致机会性感染如隐孢子虫、白色念珠菌感染及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累及胃肠道可引起恶心呕吐;抗HIV药物有副作用,儿童、孕妇、老年人感染HIV后出现恶心呕吐需分别评估处理。
一、急性期病毒血症及免疫激活相关
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2-4周左右,部分患者会进入急性期。此时,大量病毒在体内复制,引发病毒血症,同时免疫系统被激活,机体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功能调节,进而导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出现,这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干扰了胃肠道的生理稳态。
二、艾滋病期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累及胃肠道
(一)机会性感染
当患者进入艾滋病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严重受损,易遭受各种机会性病原体侵袭。例如隐孢子虫感染胃肠道时,会引起慢性腹泻,同时常伴随恶心、呕吐症状,这是因为隐孢子虫在肠道内寄生繁殖,破坏肠道黏膜结构与功能,影响消化吸收过程,刺激胃肠道产生不适反应;白色念珠菌感染累及食管或胃肠道时,也可导致恶心、呕吐,白色念珠菌在胃肠道黏膜定植生长,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干扰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运动功能。
(二)肿瘤累及
艾滋病相关的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若侵犯胃肠道,也会导致恶心、呕吐。例如卡波西肉瘤累及胃肠道时,肿瘤组织的生长会占据胃肠道空间,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过程,从而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淋巴瘤侵犯胃肠道时,同样会因肿瘤对胃肠道组织的破坏和对胃肠道功能的干扰出现此类表现。
三、抗HIV药物副作用
目前使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中,部分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包括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例如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等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影响胃肠道细胞的正常代谢或功能,导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于特殊人群,儿童感染HIV后出现恶心呕吐需谨慎,由于儿童生理特点,应优先评估病情并考虑非药物干预的可能性;孕妇感染HIV出现恶心呕吐时,要综合评估抗HIV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权衡利弊后进行处理;老年人感染HIV后出现恶心呕吐,需关注其基础疾病与抗HIV药物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