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多见于4-10个月婴儿,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腹部肿块、果酱样血便等,48小时内全身情况良好者首选空气灌肠复位,空气灌肠失败或发病超48小时全身情况好可钡剂灌肠复位,超48-72小时等情况需手术,婴儿要密切观察、注意保暖喂养,较大儿童要注意休息、饮食,需及时就医处理。
一、疾病识别
小儿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阵发性腹痛,患儿会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还会出现呕吐,初期为奶汁及乳食等,以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腹部可摸到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压痛的肿块。另外,患儿还会有果酱样血便。
二、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
1.适用情况:一般对于发病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的患儿,首选空气灌肠复位。空气灌肠压力一般为8-12kPa,最高不超过16kPa。
2.操作及观察:在X线监视下可见套叠阴影逐渐后退,直至完全消失,此时患儿情况好转,可见大量气体进入小肠,患儿症状缓解。
三、非手术治疗-钡剂灌肠复位
1.适用情况:当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或者发病超过48小时,但患儿全身情况尚好时,可采用钡剂灌肠复位。
2.操作及观察:在X线透视下可见杯口状阴影,缓慢注入钡剂,可见套叠阴影逐渐后退,达到复位。
四、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若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或者伴有肠坏死、肠穿孔等情况,需进行手术治疗。另外,空气灌肠或钡剂灌肠复位失败的患儿也需要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手术中可根据情况进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等。对于小儿,手术需更加精细,要尽量保留正常肠管,减少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患肠套叠时,由于其表达能力差,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腹痛表现、呕吐情况及大便性状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婴儿在治疗后要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喂养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防止消化不良再次诱发肠套叠。
较大儿童:较大儿童患肠套叠时,也要注意休息,在康复期要逐渐增加活动量,但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要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肠道功能紊乱。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需要及时处理的儿科急症,家长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一旦怀疑小儿肠套叠,应尽快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就诊,以便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保障患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