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肺炎病因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状态、糖尿病控制不佳等有关,临床表现为胸痛多为隐痛钝痛且随呼吸或咳嗽加重、伴咳嗽、发热、乏力、盗汗等,影像学胸部CT可见异常改变,病原学通过痰培养等检测出真菌病原体可确诊,治疗以抗真菌药物为主,儿童用抗真菌药需谨慎,老年人要防基础病掩盖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孕妇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
一、病因机制
真菌性肺炎引发胸痛的主要机制是真菌病原体(如曲霉菌、念珠菌等)感染肺部后,引起肺部炎症反应,炎症累及胸膜时可刺激胸膜神经,导致胸痛。常见诱因包括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状态(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糖尿病控制不佳等,这些因素易导致肺部真菌感染风险增加。
二、临床表现特征
1.胸痛表现:多为隐痛或钝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疼痛程度因个体炎症反应及病变范围而异,病变累及胸膜时胸痛较明显。
2.伴随症状:常伴有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黏痰)、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乏力、盗汗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若病情进展,呼吸困难可能加重。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胸部CT是重要诊断手段,可见肺部结节、肿块影或片状浸润影等异常改变,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部位及范围。
2.病原学检查:通过痰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获取标本,检测出真菌病原体可明确诊断,其中支气管镜检查及活检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价值较高。
四、治疗原则
以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根据真菌种类选择合适药物,如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氟康唑等,曲霉菌感染可选用伏立康唑等。治疗过程中需评估患者免疫状态,对于免疫抑制人群需同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力相对低下,若发生真菌性肺炎,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谨慎评估药物对脏器的影响,优先考虑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真菌方案,并加强营养支持以提高免疫力。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发生真菌性肺炎时胸痛可能被基础疾病症状掩盖,需加强胸部体征及影像学监测,用药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加重肝肾功能负担。
孕妇:孕妇发生真菌性肺炎时,抗真菌药物的选择需兼顾胎儿安全,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充分评估治疗收益与风险,密切监测胎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