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多动症的发生受遗传、神经生物学、发育、家庭和环境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使一级亲属中有患者的子女风险增高,通过影响神经递质代谢等途径参与;神经生物学因素包括大脑结构异常及神经递质失调;发育因素涉及胎儿期发育问题和婴幼儿期神经发育不成熟;家庭环境不良如关系紧张、教育不当,社会环境因素如学业压力大、同伴不良影响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神经生物学因素
大脑结构异常:多动症患儿的大脑在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如额叶、基底节等脑区的体积、灰质密度等可能与正常儿童不同。额叶是负责注意力、冲动控制等功能的重要脑区,其结构异常会影响相关功能的正常发挥;基底节与运动控制、认知等密切相关,该区域的异常也可能导致多动症相关症状的出现。
神经递质失调: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在大脑的神经传导中起着关键作用。多动症患儿可能存在这些神经递质的代谢或功能异常。例如,多巴胺系统功能不足可能影响大脑对注意力和运动控制的调节,使得患儿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出现冲动和多动行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异常也会干扰大脑的觉醒状态和注意力维持等过程。
发育因素
胎儿期发育问题:母亲在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如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如酒精、某些药物等)、吸烟、高龄妊娠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胎儿出生后患多动症的风险。胎儿期神经系统发育受影响,导致出生后大脑的神经调控功能不完善,从而引发多动症相关症状。
婴幼儿期神经发育不成熟:在婴幼儿阶段,大脑的神经细胞连接、髓鞘化等发育过程尚未完全成熟。如果这一时期出现脑损伤、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情况,会进一步干扰神经发育的正常进程,使得大脑对行为的调控能力减弱,增加多动症发生的几率。
家庭和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不良: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小孩多动症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例如,父母关系紧张、经常争吵、家庭氛围不和谐,或者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不当,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等,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调控,进而增加患多动症的风险。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可能难以建立稳定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容易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社会环境因素:过高的学业压力、不良的同伴影响等社会环境因素也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生相关。现代社会中,儿童面临的学业竞争日益激烈,过早承受过重的学习任务可能导致孩子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影响注意力等方面的功能;而接触到有不良行为的同伴,可能受到不良影响,出现类似多动、冲动等行为问题,从而增加患多动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