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是致命性急症、重度中暑,由高温高湿环境致身体调节失衡、核心温超40℃伴多器官损伤。病因有环境(高温高湿长时体力活动等)和个体(慢病、肥胖、睡眠不足等)因素;临床表现为核心温升高、神经及其他系统症状;诊断靠体温测量和临床表现评估;治疗需迅速降温及器官功能支持;预防要高温防护、合理安排工作休息、关注特殊人群。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环境因素:在高温(气温≥32℃)、高湿(湿度≥60%)环境下长时间体力活动是热射病的主要诱因。例如,在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中,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长时间暴露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容易发生热射病。老年人、儿童、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人群由于自身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引发热射病。
个体因素: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会影响身体的散热功能;肥胖人群体表面积相对较小,单位体重产热更多,散热相对困难;睡眠不足、过度劳累等会降低身体对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增加热射病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
核心温度升高:患者核心温度可迅速上升至40℃以上,且持续不降。
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烦躁不安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模糊、惊厥、昏迷等。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易激惹、嗜睡等。
其他系统表现:可出现皮肤干燥、潮红,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严重时可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
三、诊断方法
体温测量:核心体温测量是诊断热射病的重要依据,通常采用直肠温度测量,核心温度≥40℃。
临床表现评估:结合患者的高温暴露史、典型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等。
四、治疗原则
降温治疗:迅速采取降温措施是治疗热射病的关键。包括体外降温,如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使用风扇或空调等;体内降温,如胃内或直肠灌冷盐水、血管内降温等。对于儿童患者,应优先采用体外降温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体内降温方式。
器官功能支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出现的器官功能损伤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维持循环稳定、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保护肾功能等。
五、预防措施
高温天气防护:在高温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避免在正午时分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做好防护,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涂抹防晒霜等。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对于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定时进行休息和补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特殊人群关注:老年人、儿童、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格外注意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在高温天气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环境,家人要加强对他们的照顾,及时为他们补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