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源是患者,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儿童易感;潜伏期10-21天,前驱期有轻症状,出疹期呈向心性分布,有不同时期皮疹;可依临床表现诊断,实验室检查可确诊;治疗对症及防继发感染,护理要清洁皮肤等;预防需隔离患者,通过接种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保护易感人群。
一、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的上呼吸道黏膜和疱疹液中,发病前1-2天至皮疹完全结痂为止均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疱疹液污染的物品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发病较多,6个月以下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发病较少,之后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增加。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21天,平均14天。
前驱期: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或症状轻微,年长儿及成人可有低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咽痛等前驱症状,持续1-2天后出现皮疹。
出疹期:皮疹首先见于头皮、面部或躯干受压部位,呈向心性分布,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单房性,椭圆形,直径3-5mm,周围有红晕,疱壁薄易破,24小时内疱液从清亮转为浑浊,然后结痂。病程中同时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等不同时期的皮疹,皮疹一般伴有瘙痒。
三、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皮疹特点,如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等,一般可临床诊断。
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取疱疹液、咽拭子或血液等进行病毒分离,是确诊的依据,但操作相对复杂,时间较长。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如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等,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四、治疗与护理
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对症治疗包括发热时给予退热药物等;预防继发感染可外用抗生素软膏等。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可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护理要点:
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搔抓疱疹导致继发感染。
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方法,如体温过高需使用退热药物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退热药物,并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
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婴幼儿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要采取更严格的隔离和护理措施,防止感染加重。
五、预防措施
隔离传染源:一旦发现水痘患者,应立即隔离,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有效降低水痘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被动免疫: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患有严重疾病等不能接种疫苗的易感人群,可在接触水痘患者后72小时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