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成因包括产生来源和人体吸入后的作用机制,产生来源有燃料不完全燃烧(如冬季取暖燃料燃烧不充分、燃气设备使用不当等)和工业生产中泄漏(如钢铁冶炼等工业场所设备故障泄漏),人体吸入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致携氧能力受影响,使组织器官缺氧,不同人群受影响不同,儿童、女性妊娠时、有基础疾病人群等受损害更甚。
一氧化碳的产生来源
燃料不完全燃烧:日常生活中,如冬季取暖时,若煤炭、燃气等燃料燃烧不充分,就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例如,使用密封性差的煤炉取暖,煤炭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就会释放出一氧化碳;燃气热水器安装不当,如安装在通风不良的浴室等场所,燃气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一氧化碳。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对环境安全的认知不足,若家中燃气设备使用不当,更容易处于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中。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更多参与家务,如使用燃气灶具时若通风不好,也可能面临一氧化碳中毒风险。一些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在通风不良的车库内发动汽车的人群,汽车发动机燃烧不充分产生的一氧化碳会积聚在车库内,增加中毒风险;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人,其本身氧运输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病情可能加重。
工业生产中的泄漏:在一些工业生产场所,如钢铁冶炼、化工生产等过程中,若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一氧化碳泄漏,工作人员若防护不当就会吸入一氧化碳。例如,钢铁厂的高炉炼铁过程中,若煤气管道密封不严,一氧化碳就可能泄漏到工作环境中。不同年龄人群在工业场所的暴露风险不同,儿童一般较少接触工业生产环境,但如果有家长带儿童参观一些不安全的工业区域,也可能面临风险;男性在工业生产中参与度相对较高,面临的一氧化碳泄漏风险也相应较大;有工业接触史且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工人,一氧化碳中毒对其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会更为显著。
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后的作用机制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00-300倍。当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后,一氧化碳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能力。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携带氧气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以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但当碳氧血红蛋白形成后,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器官缺氧。缺氧首先影响对缺氧敏感的器官,如大脑、心脏等。大脑是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之一,脑部缺氧会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抽搐甚至死亡;心脏缺氧则可能引起心悸、胸闷、心绞痛等症状,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这种缺氧可能诱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氧化碳中毒对其大脑和心脏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且恢复相对困难;女性在妊娠期间若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为胎儿对缺氧也非常敏感;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一氧化碳中毒后其体内的代谢紊乱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影响疾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