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主要因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包括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等致职业暴露人群风险高生活环境吸入污染粉尘也可增加几率,早期部分患者无症状多体检发现,典型有咳嗽咳痰、气短等随病情进展出现,诊断靠询问职业接触史、胸部影像学及肺功能检查,治疗需脱离粉尘环境、药物及对症支持,预防包括职业防护、定期健康检查及生活方式调整如加强营养、锻炼、戒烟限酒等。
一、病因
尘肺主要由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常见致病粉尘包括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煤尘等。职业暴露人群如煤矿工人、采石场工人等因长期接触相关粉尘,患尘肺风险显著升高,此外,生活环境中长期吸入污染粉尘也可能增加发病几率,其中职业性长期吸入是最主要病因,与接触粉尘的浓度、时间及个体防护情况密切相关。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部分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多在职业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
2.典型表现: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咳嗽、咳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咳痰一般为少量黏液痰,合并呼吸道感染时痰量增多且呈脓性;气短是尘肺常见且重要的症状,初期在体力活动时出现,随病情加重静息时也可发生;部分患者可伴有胸痛、胸闷等不适,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加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
1.职业接触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职业史,包括从事职业的时间、接触粉尘的种类及环境防护情况等,这是诊断尘肺的重要依据之一。
2.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诊断尘肺的关键手段。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紊乱,逐渐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小阴影,随病情进展阴影可融合;CT检查对早期尘肺的诊断及病变程度的评估更敏感,能更清晰显示肺部细微病变及纤维化情况。
3.肺功能检查:可评估患者肺功能受损程度,尘肺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如用力肺活量、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下降。
四、治疗
1.脱离粉尘环境:一旦确诊尘肺,患者应立即脱离粉尘作业环境,避免继续接触致病粉尘,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2.药物治疗:目前常用药物有克矽平、汉防己甲素等,这些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尘肺病变的进展,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3.对症支持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咳嗽咳痰,对于呼吸困难明显者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同时要积极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五、预防
1.职业防护:从事粉尘作业的人群应严格按照规定佩戴合格的防尘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品,规范操作流程,降低粉尘接触量;企业需完善工作场所的通风除尘设施,控制作业环境中粉尘浓度。
2.定期健康检查:职业接触粉尘人群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和肺功能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尘肺病变并及时干预。
3.生活方式调整:尘肺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同时需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尘肺患者,要尤其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因为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肺部感染可能会加重病情;儿童虽较少直接接触职业性粉尘,但要关注生活环境中是否存在粉尘污染情况,家长需为儿童营造清洁的生活空间,降低潜在粉尘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