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红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药物、疾病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皮肤及全身症状,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需与硬红斑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病因及对症治疗。
一、定义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常见诱因,如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等。有研究显示,约半数以上患者在发病前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之相关,如流感病毒等,但相对细菌感染而言,其关联性研究证据稍弱。
真菌感染:少数情况下,真菌感染也可能引发结节性红斑,不过较为少见。
2.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诱发结节性红斑,如磺胺类药物等。具体机制可能与药物作为半抗原引起免疫反应有关。
3.疾病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结节性红斑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白塞病患者除了皮肤出现结节性红斑表现外,还可能有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其他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等,也可能伴随结节性红斑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皮肤表现:通常急性起病,先有发热、肌肉和关节疼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疼痛性炎性结节,结节大小不等,一般直径1-5厘米左右,常对称性分布于双下肢伸侧,少数可累及上肢。结节表面皮肤紧张、灼热,有明显压痛。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不适等全身症状。
2.病程:结节一般持续数周可自行消退,不留瘢痕,但易复发。
四、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双下肢伸侧对称性疼痛性结节等临床表现,初步考虑结节性红斑。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或正常,红细胞沉降率常加快,C-反应蛋白也可升高,这些指标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感染相关检查:如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若结果升高,提示近期可能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自身抗体检查: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结节性红斑患者,需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等,以排查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
3.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手段,病理表现主要为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的血管炎,可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改变。
五、鉴别诊断
1.硬红斑:硬红斑好发于小腿屈侧,结节较大,常伴有破溃,病程慢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与结节性红斑不同,可通过组织病理等进行鉴别。
2.结节性血管炎:结节性血管炎的结节多沿血管分布,病程相对较长,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与结节性红斑有差异,可通过相关检查进行区分。
六、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发作期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下肢活动,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抬高患肢:抬高下肢可促进血液回流,减轻下肢水肿和疼痛。
2.病因治疗
如果是由感染因素引起,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如果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需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治疗。
3.对症治疗
疼痛明显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对于儿童患者,应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疼痛等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