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心源性猝死可分为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期和生物学死亡期四个阶段。前驱期部分患者会出现胸痛、气促等非特异性症状,有心脏病史者症状可能加重,老年人症状隐匿,不健康生活方式人群症状更频繁,应及时就医检查;终末事件期症状取决于心脏骤停原因,分心律失常型(常见室速或室颤,有基础疾病及老年人风险高)和循环衰竭型(表现为严重低血压等,常见于大面积心梗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会使病情恶化更快);心脏骤停期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异常、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不及时急救很快死亡,各年龄段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都可能发生,老人和儿童急救操作需特别注意;生物学死亡期若心脏骤停后46分钟内未有效心肺复苏,脑组织及其他重要器官将不可逆损伤,有严重心脏疾病等病史者进展更快,孕妇和儿童急救情况更复杂。
一、前驱期
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这些症状可能较之前有所加重。例如冠心病患者可能原有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心肌病患者可能感觉活动耐力进一步下降,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身体机能减退,症状可能更为隐匿,容易被忽视。而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的人群,出现前驱症状可能更频繁。此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评估心脏状况。
二、终末事件期
此期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的原因。
1.心律失常型:这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类型,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头晕、黑矇,迅速进展为意识丧失。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型终末事件的风险较高。例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引发心律失常。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也增加了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
2.循环衰竭型:表现为严重的低血压、休克,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力衰竭等情况。对于既往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病情急性加重时容易出现循环衰竭。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盐饮食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可能使病情恶化更快。
三、心脏骤停期
心脏骤停后,患者会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持续时间可达数秒至数十秒。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此期如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患者将很快死亡。任何年龄段、有心脏基础疾病或无明显病史但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心脏骤停。对于老年人和儿童,心肺复苏的操作手法和力度需要特别注意,应遵循相应的急救指南。
四、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发生后,若未能在46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脑组织将发生不可逆的损伤,随后数分钟内,其他重要器官也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最终导致生物学死亡。有严重心脏疾病、多次发生心律失常等病史的患者,一旦发生心脏骤停,进展到生物学死亡期的速度可能更快。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心源性猝死时情况更为复杂,不仅要考虑对孕妇的急救,还要关注胎儿的情况;而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心肺功能和对缺氧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在急救过程中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和监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