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类型,由高温高湿环境致身体调节失衡、产热大于散热,核心温≥40℃伴多器官损伤。病因有高温暴露及高危人群,临床表现为高热和中枢神经症状及多器官损伤,诊断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体温监测,治疗需迅速降温及器官支持,预防要高温防护和保持水分摄入。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高温环境暴露:在炎热夏季或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劳作、运动等,如在没有有效防暑措施的建筑工地长时间工作、在户外高强度运动且未及时补充水分和休息等,人体散热困难,热量蓄积,容易引发热射病。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受影响;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也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在高温环境下身体的代偿能力受限,也增加了患热射病的风险。
发病机制:当人体核心温度升高时,会影响机体的多个系统和器官。例如,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导致神经细胞功能紊乱、脑水肿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会引起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对肾脏等器官也会造成损伤,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主要是高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体温急剧升高,可超过40℃,皮肤往往潮红、干燥(早期可能出汗),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等表现。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热射病可能更易出现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老年人可能意识障碍表现相对不典型,但病情往往更为凶险。
多器官功能损伤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相关表现,如肝脏受损时可能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肾脏受损时可能出现少尿、无尿、肌酐升高等;凝血功能障碍时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倾向等。
三、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有高温环境暴露史,出现高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生化检查可能有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等);凝血功能检查可见凝血指标异常等。
体温监测:肛温≥40℃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四、治疗原则
降温治疗:迅速采取降温措施是治疗的关键。包括体外降温,如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使用风扇或空调降温等;体内降温,如采用胃灌洗、血液透析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热射病降温时要特别谨慎,避免过度降温造成不良影响,优先采用温和的体外降温方法;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降温过程要缓慢平稳,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器官功能支持:针对出现的多器官功能损伤情况进行相应支持治疗,如维护心血管功能、保护肝脏和肾脏功能、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
五、预防措施
高温环境下防护:在高温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避免在正午时段高温时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护,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携带充足的饮用水等。对于从事高温作业的人群,要提供良好的防暑设施,如工作场所配备空调、风扇等,定时让工作人员休息并补充水分。儿童在高温天气要避免长时间在户外暴晒,可在室内进行适当活动;老年人要选择凉爽时段外出,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凉爽。
保持水分摄入: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少量多次饮水,避免脱水。可以适当饮用一些含电解质的饮品,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