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发生与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心理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使家族中有患者时小孩患病风险增加;神经生物学因素包括神经递质失衡及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环境因素涉及产前、围生期及早期生活环境的不良因素;心理因素中紧张焦虑情绪及认知发展落后等会影响,且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增加患病风险
一、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多动症患者,那么小孩患多动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多动症共患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这充分说明了遗传因素在多动症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发育等方面,使得小孩更容易出现多动症的相关症状。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1.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在调节注意力、行为控制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出现失衡时,可能导致小孩出现多动症。例如,多巴胺功能不足可能影响大脑的奖赏机制和运动控制,使得小孩难以集中注意力,活动过多。研究发现,多动症患儿脑内多巴胺转运体功能存在异常,导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降低,从而影响相关的神经功能。
2.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多动症患儿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可能存在一些异常。例如,大脑的额叶、基底节等区域与注意力、冲动控制等功能密切相关,多动症患儿的这些脑区可能存在体积减小、神经发育延迟等情况。通过影像学研究发现,多动症患儿的额叶皮质厚度较正常儿童有所减少,且额叶的功能连接也存在异常,影响了大脑对行为的调控能力。
三、环境因素
1.产前环境因素:母亲在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可能增加小孩患多动症的风险。比如,母亲孕期吸烟、饮酒、遭受感染等。吸烟会导致胎盘血管收缩,影响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可能干扰胎儿的神经发育;孕期饮酒可能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增加多动症的发生几率;孕期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等,也可能对胎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增加多动症发病风险。
2.围生期因素:围生期的一些并发症也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例如,早产、低出生体重、难产、新生儿窒息等。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相对不成熟,更容易出现神经功能的紊乱;难产、新生儿窒息等情况可能导致胎儿脑部缺氧,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从而增加患多动症的可能性。
3.早期生活环境因素:早期生活中的不良环境也可能诱发多动症。例如,早期缺乏良好的育儿环境,如父母关爱不足、家庭环境不稳定、教育方式不当等。父母关爱不足可能导致小孩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调控;家庭环境不稳定,如经常搬家、父母关系紧张等,会给小孩带来心理压力,干扰其正常的神经发育和行为调节;不当的教育方式,如过度严厉或过度放纵,都可能影响小孩注意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的发展,增加多动症的发病风险。
四、心理因素
小孩自身的心理发展状态也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例如,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下,可能影响其神经功能的调节。一些研究发现,多动症患儿往往存在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而这种心理状态又可能进一步加重多动症的症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同时,小孩的认知发展水平如果落后于同龄人,也可能导致其在学习和社交等方面遇到困难,从而引发行为上的问题,增加患多动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