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重要基础,高尿酸血症早期多无症状,中老年、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患,痛风急性发作有剧烈关节痛等表现,慢性有痛风石等,高尿酸血症防治对痛风预防至关重要,痛风治疗也需控血尿酸,不同人群用药有考虑。
一、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重要基础
高尿酸血症指的是血液中尿酸水平异常升高的状态,当血尿酸浓度超过关节液中尿酸盐的饱和度时,尿酸盐结晶就会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肾脏等部位。一般来说,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60μ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例如一些长期高尿酸血症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群,随着时间推移,尿酸盐结晶不断在关节等部位沉积,就会引发急性或慢性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痛风的发生。
二、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表现差异
高尿酸血症:很多高尿酸血症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仅表现为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只有少数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表现,比如轻微的关节不适感,但往往容易被忽视。从年龄因素来看,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出现高尿酸血症,这与他们的代谢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有关;从性别角度,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其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会逐渐接近男性。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嘌呤饮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明显增高。
痛风:痛风急性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出现关节的剧烈疼痛,疼痛如刀割、撕裂般,受累关节通常红肿热痛,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此外,踝关节、膝关节等部位也可受累。慢性痛风患者会出现痛风石,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形成的结节,可出现在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还可能导致关节畸形、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在年龄方面,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群中痛风的发生率也有上升趋势;女性痛风患者相对较少,多在绝经后发病。生活方式上,既往有高尿酸血症未规范管理、突然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剧烈运动等情况都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三、两者的防治关联
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对痛风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首先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降低血尿酸水平,比如饮食上要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像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建议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要避免酗酒,因为酒精会影响尿酸的代谢;要增加运动量,保持合适的体重,因为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尿酸仍未达标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降尿酸药物进行治疗,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通过降低血尿酸水平,可以减少尿酸盐结晶的沉积,从而预防痛风的发生。
痛风患者的治疗也需要关注血尿酸水平的控制:痛风急性发作时主要是缓解疼痛、消炎消肿,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秋水仙碱等药物。而在缓解期,同样需要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将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如果有痛风石等情况,可能需要将血尿酸控制在<300μmol/L,以促进痛风石的溶解,防止痛风的反复发作以及减少对关节、肾脏等器官的损害。在不同人群中,如老年痛风患者,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女性痛风患者在使用药物时也要注意药物可能对月经等生理功能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