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性鞘膜积液是鞘状突闭合异常致鞘膜囊与腹腔相通,不同年龄人群可发病,有相应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是鞘状突未闭合,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治疗分保守观察和手术,婴儿小部分可自愈,1岁以上未闭、积液多有症状者需手术,成人要综合情况手术。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交通性鞘膜积液是鞘膜积液的一种类型。正常情况下,鞘膜囊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而鞘状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闭合异常,导致鞘膜囊与腹腔相通,腹腔内液体可经鞘状突流入鞘膜囊,形成交通性鞘膜积液。男性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逐渐下降至阴囊,同时带动腹膜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出生前后鞘状突闭合,若闭合不全则可能引发鞘膜积液相关问题。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均可能发生,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局部外伤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相关病史者(如曾有阴囊部位炎症等)也可能影响鞘状突闭合情况而诱发交通性鞘膜积液。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积液量较少时:可能无明显不适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能发现阴囊或腹股沟区有可复性肿块,肿块大小会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增大,平卧休息时肿块可缩小或消失。而成人患者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部分人在长时间站立或活动后会感觉阴囊坠胀不适。
积液量较多时:阴囊会明显增大,外形呈梨形,阴囊皮肤紧张发亮,有坠胀感,甚至可能影响行走等日常活动。
2.体征检查:阴囊或腹股沟区可触及囊性肿块,透光试验呈阳性(即肿块透光良好),这是因为鞘膜积液为液性暗区,光线可透过。
三、发病机制
鞘状突未闭合是根本原因。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鞘状突在胎儿7-9个月时开始闭合,从内环口处开始,逐步向阴囊方向闭合。若鞘状突在出生后仍未闭合,腹腔内的肠管、大网膜或液体等可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进入鞘膜囊内。不同年龄阶段鞘状突闭合情况不同,儿童时期鞘状突闭合不完全相对常见,而成人发生交通性鞘膜积液多与后天因素导致鞘状突再次开放有关,如局部炎症、创伤等使原本已闭合的鞘状突重新出现通道与腹腔相通。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阴囊外形、大小等情况,触诊能感知肿块的性状、位置等,初步判断是否为鞘膜积液及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可能性。
2.超声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超声可清晰显示鞘膜囊内积液情况,明确鞘状突是否存在未闭合的通道,能准确判断积液量、积液部位等,还可与腹股沟斜疝等疾病相鉴别,因为腹股沟斜疝内容物为肠管等,超声表现与鞘膜积液不同。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部分婴儿的交通性鞘膜积液有自行闭合的可能。因为婴儿鞘状突有继续闭合的机会,所以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可先采取保守观察,定期复查,观察鞘状突闭合情况及积液变化。
成人患者若积液量少且无明显症状,也可考虑保守观察,但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积液是否增多、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加重等情况。
2.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对于1岁以上仍未闭合的鞘状突,以及积液量多、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闭合未闭合的鞘状突,阻断腹腔与鞘膜囊的交通,从而消除积液。手术方式主要有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等。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者手术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身体影响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成人患者则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基础疾病等情况,确保手术安全。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需在病情控制平稳后再考虑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