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由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致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收缩伴意识障碍,有全身性和部分性惊厥表现,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紧急处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惊厥发作、降温,有惊厥史儿童需密切观察等,健康儿童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需高度重视及时正确处理及针对性治疗预防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一、定义
儿童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是由于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全身或局部肌肉群突发不自主收缩,常伴有意识障碍。
二、症状表现
1.全身性惊厥
典型表现:患儿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斜视,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可伴有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色发绀等。发作持续时间可从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例如,6个月-5岁儿童高热惊厥较为常见,多在高热(体温通常在38.5℃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惊厥类型多为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
不同年龄表现差异:新生儿惊厥表现不典型,可出现轻微的面部肌肉抽搐、眼球转动、呼吸节律不整等;婴儿期惊厥可能表现为点头、眼球偏转等。
2.部分性惊厥
仅局部肌肉抽搐,如一侧肢体抽搐、口角抽动等,意识可保持清醒,也可能逐渐发展为全身性惊厥。
三、常见病因
1.感染性因素
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病原体(细菌、病毒等)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组织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例如,病毒性脑炎多由肠道病毒等引起,可出现发热、惊厥、头痛等症状。
颅外感染:各种感染引起的高热,如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高热可使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惊厥,这在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因为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体温变化的调节能力较弱。
2.非感染性因素
颅内疾病:如癫痫、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等。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可表现为反复惊厥发作;脑肿瘤可压迫脑组织,导致局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
颅外疾病:如中毒(农药中毒、药物中毒等)、水电解质紊乱(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等)。低血钙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可引起惊厥,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多发生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常伴有烦躁、睡眠不安等表现;严重脱水导致的电解质紊乱也可诱发惊厥。
四、紧急处理原则
1.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例如,及时清理患儿口中的呕吐物等异物,确保气道畅通,为后续救治创造条件。
2.控制惊厥发作: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的方法,但要注意操作规范。同时,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处理,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止惊药物(如地西泮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生判断)。
3.降温处理:如果是高热引起的惊厥,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要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
1.对于有惊厥史的儿童
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一旦体温升高,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提前使用退热贴等。在日常生活中,要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同时,避免患儿接触可能诱发惊厥的因素,如强烈的声光刺激等。
2.对于健康儿童
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力。定期进行儿童保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进行干预。
儿童惊厥是需要家长及医护人员高度重视的情况,一旦发生应及时正确处理,并积极寻找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和预防,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