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在临床表现上不同年龄段人群有差异,症状包括发热、咳嗽等,体征有肺部啰音等;影像学检查中胸部X线是初步检查方法,CT可提供更详细信息;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涂片及培养、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等以明确病原体。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方面:
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常出现发热,可伴有咳嗽、气促等,小婴儿可能表现为拒食、呛奶等;成人多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咳痰,部分可有胸痛等症状。一般来说,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咳痰,若为细菌性肺炎,痰可为脓性痰。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而以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非典型表现为主;有免疫抑制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症状可能更隐匿,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2.体征方面:
可闻及肺部啰音,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听诊时可能在肺部听到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成人肺部可闻及湿啰音,严重时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三凹征等。不同病原体感染的肺炎体征可能有一定差异,如支原体肺炎有时肺部体征可不明显,但胸部影像学已有明显改变。
二、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或CT:
胸部X线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见肺部浸润影,不同病原体感染的肺炎浸润影的形态、部位等有一定特点。例如,细菌性肺炎的浸润影可呈大叶性、小叶性或间质性改变;病毒性肺炎多表现为间质性浸润影。对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胸部X线能帮助明确肺部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胸部CT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或需要更清晰了解肺部病变细节的情况有重要价值,如可以更准确地发现肺部微小病灶、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情况等,尤其在免疫抑制人群、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等情况下,胸部CT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来辅助诊断。对于老年人,胸部CT有助于更早发现病变且能更清晰显示病变特征,便于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常是重要指标。细菌感染时,一般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有核左移现象;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增高。但需要注意,对于老年人、免疫抑制患者等特殊人群,血常规的改变可能不典型,如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但仍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
对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血常规也有参考价值,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多升高,病毒感染时则有相应的淋巴细胞变化特点。
2.病原学检查:
痰涂片及培养:痰标本的采集要规范,合格的痰标本涂片镜检可见相应的病原体形态,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种类及药敏情况。但对于儿童,痰标本采集较困难,可能需要其他方法获取标本。对于免疫抑制人群,痰培养的阳性率可能受影响,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如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等,若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有助于诊断相应病原体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血清学检查的意义相似,但要注意儿童的抗体产生特点,可能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核酸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如实时荧光定量PCR等,能早期、快速检测病原体,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适用于难以获取合格标本或需要快速明确病原体的情况。在特殊人群中,如孕妇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核酸检测能更精准地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