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猝死与心血管系统相关因素、恶性心律失常及其他因素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心肌供血不足易引发猝死,肥厚型心肌病因心室壁肥厚等运动时易致猝死;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作为离子通道病运动时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致猝死;主动脉夹层在有相关病史人群运动时易破裂致猝死,肺动脉栓塞因血栓脱落运动时可致大面积栓塞引发猝死。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因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使得心肌供血不足。在运动过程中,心肌需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充分供应血液,从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等,进而引发运动性猝死。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运动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相关统计显示,约占运动性猝死原因的一定比例,且在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中,尤其是本身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人,运动时发生猝死的风险显著升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有心血管基础疾病者在运动时均可能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发猝死,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也会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运动性猝死风险。
2.肥厚型心肌病:这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疾病,主要特征为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常见。患者在运动时,肥厚的心肌可能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功能,同时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引发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从而导致运动性猝死。研究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运动性猝死的风险较高,在年轻运动员中相对较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无明显显著差异,但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中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病情加重及猝死风险增加。
二、恶性心律失常
1.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离子通道病,由于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导致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容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在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易诱发心律失常,从而引发运动性猝死。该疾病有家族遗传倾向,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可能因基因携带情况等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剧烈运动等可成为诱因,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避免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
2.Brugada综合征:也是一种离子通道病,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右胸导联ST段抬高,易发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在运动时,可因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猝死。此综合征有家族聚集性,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中过度疲劳、剧烈运动等可能增加猝死风险,有家族病史者应避免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
三、其他因素
1.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在运动时,血压升高、血流冲击等可能导致夹层破裂,引起严重的循环障碍,从而导致猝死。主动脉夹层多见于有高血压病史、马方综合征等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运动时易诱发主动脉夹层,马方综合征患者本身主动脉壁结构异常,运动时发生主动脉夹层及猝死的风险较高。
2.肺动脉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等脱落,栓塞肺动脉。运动后血流速度变化等可能促使血栓脱落,大面积肺动脉栓塞可导致急性右心衰竭,引发猝死。长期卧床、下肢骨折等患者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运动时可能导致血栓脱落,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长期卧床者、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等是高危人群,生活方式中长时间不活动后突然剧烈运动等可能增加肺动脉栓塞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