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过正常量形成的囊肿,分为睾丸、精索等类型,由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炎症、外伤、肿瘤等引起,有相应症状、体征,通过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诊断,婴儿型可观察或手术,成人依情况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鞘膜积液的分类
1.睾丸鞘膜积液:最为常见,鞘膜内大量积液,睾丸被包裹,触诊时睾丸不易触及。
2.精索鞘膜积液:鞘状突的两端闭合,而中间的精索鞘膜囊未闭合且有积液,积液位于阴囊上方或腹股沟管内,呈椭圆形或梭形,不与腹腔及睾丸鞘膜腔相通。
3.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婴儿型):鞘状突在内环处闭合,精索处未闭合,并与睾丸鞘膜腔相通,外观呈梨形,外环口虽受积液压迫而扩大,但与腹腔不相通。
4.交通性鞘膜积液(先天性):鞘状突完全未闭合,鞘膜腔与腹腔相通,鞘膜腔内积液为腹腔内液体,积液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二、发病原因
1.先天性因素: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鞘状突闭合异常可导致鞘膜积液。例如,交通性鞘膜积液多因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使腹腔液体与鞘膜腔相通。
2.后天性因素
炎症: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炎症可引起鞘膜分泌增加,导致鞘膜积液。如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及各种非特异性细菌侵入均可引起急慢性附睾炎、睾丸炎等,从而引发鞘膜积液。
外伤:阴囊部位的外伤,如睾丸、附睾损伤等,可引起鞘膜内出血,进而形成鞘膜积液。
肿瘤:睾丸、附睾、鞘膜、精索等部位的肿瘤可侵犯鞘膜,使其分泌、渗出增多或阻塞淋巴系统而出现鞘膜积液。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较小的鞘膜积液可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被发现。
积液量较多时,患者可感到阴囊下坠、胀痛或牵扯感。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积液增多,阴囊增大,平卧后肿块可逐渐缩小。
2.体征:阴囊内可触及囊性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性感,无压痛,与睾丸分界清楚。透光试验阳性(鞘膜积液时阴囊透光试验呈阳性,即光线可透过囊肿),但继发感染时则透光试验阴性。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阴囊内肿块的性质,区分是鞘膜积液还是其他阴囊内病变(如睾丸肿瘤等)。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明确鞘膜积液的类型、积液量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阴囊内病变,如睾丸、附睾的病变等。超声下可见阴囊内有液性暗区,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五、治疗原则
1.婴儿型鞘膜积液:部分婴儿型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可先观察等待,定期复查。如果1岁以后仍不吸收,可考虑手术治疗。
2.成人鞘膜积液
积液量少,无症状:可定期随访观察,无需特殊治疗。
积液量多,症状明显: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鞘膜翻转术等,通过手术将过多的鞘膜切除并翻转,以达到治疗鞘膜积液的目的。
3.交通性鞘膜积液: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需关闭鞘状突,阻止腹腔液体与鞘膜腔相通。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婴儿型鞘膜积液有一定的自行吸收概率,家长需密切观察肿块大小变化等情况。若儿童鞘膜积液需手术治疗,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遵循儿科手术的相关安全原则,术后要注意切口护理等。
2.成人:成人发生鞘膜积液后,要根据自身症状和积液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若因炎症引起的鞘膜积液,要积极治疗原发的炎症性疾病。同时,要注意避免阴囊部位的外伤等情况,以减少鞘膜积液的诱发因素。
3.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结核病史、肿瘤病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发生鞘膜积液时,要综合考虑原发病的情况。例如,有结核病史的患者发生鞘膜积液,需警惕结核累及鞘膜的可能,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与原发病的治疗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