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可通过药物、非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治疗,药物选择遵专业医生,非药物干预包括行为(认知行为、家长培训)、心理(沙盘游戏、感觉统合训练)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涉及饮食(营养均衡、控糖)和作息(规律睡眠、避免疲劳),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要关注个体差异和特殊病史患儿情况。
一、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儿童多动症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中枢兴奋剂等,如专注达(盐酸哌甲酯缓释片)等,这类药物可以改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症状,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评估后决定,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二、非药物干预
1.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训练帮助患儿认识自己的行为问题,学习应对策略,改善自我控制能力。例如,让患儿学习识别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或冲动行为发生的情境,并逐步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应对,相关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儿童多动症的症状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对于年龄稍大、能够配合治疗的儿童。
家长培训:家长需要学习如何管理患儿的行为,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和沟通模式。家长要保持耐心,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鼓励患儿良好行为的表现,避免过度批评指责。例如当患儿完成一次较好的自我控制行为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小奖励,这有助于营造有利于患儿康复的家庭环境,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支持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有积极影响。
2.心理治疗
沙盘游戏治疗:利用沙盘等道具让患儿通过游戏的方式表达内心世界,释放压力,进而改善多动等症状。在沙盘游戏过程中,治疗师可以观察患儿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干预,对于一些难以用言语表达自身情绪和问题的儿童,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
感觉统合训练:针对患儿可能存在的感觉统合失调问题进行训练,通过特定的器械和活动,帮助患儿改善前庭觉、本体觉等方面的功能,从而缓解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例如让患儿进行平衡木行走、滑梯等活动,促进其身体协调性和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相关的感觉统合训练研究证实其对儿童多动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三、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避免食用过多含有添加剂、色素等的食品,因为有研究发现过多摄入这些成分可能会加重儿童多动症的症状。例如减少食用含有大量人工色素的糖果、饮料等。
控制糖分的摄入,高糖饮食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注意力,增加多动等症状的发生风险。建议家长为患儿选择低糖的食物和饮品。
2.作息方面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儿童每天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学龄前儿童需要11-13小时,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患儿身体和大脑的发育,对于改善多动症的症状也有一定帮助。例如固定患儿的上床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学习和活动时间,防止长时间连续学习或玩耍导致患儿精神过度紧张,加重多动等表现。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多动症患者,尤其是低龄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不适当的药物使用,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和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性别患儿在治疗中的反应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在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要考虑到儿童个体的差异,比如性格较为内向的患儿可能更需要心理治疗中更多的情感支持,而性格活泼的患儿可能在行为治疗中更容易参与相关活动。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儿,如曾有某些药物过敏史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评估,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的治疗手段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