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是由细菌毒素介导、累及多系统、病情进展迅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原菌为金葡菌和A群链球菌,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感染及支持对症治疗,可通过皮肤黏膜护理、增强免疫力、规范医疗操作预防。
一、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定义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是一种由细菌毒素引起的严重临床综合征,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产生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或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等介导,可累及多个系统,病情进展较为迅速。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常见病原菌
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A群链球菌。金葡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人体,产生毒素引发疾病;A群链球菌也能产生相关毒素导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进而可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如导致低血压、器官灌注不足等情况。
三、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患者常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同时可能有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二)皮肤表现
发病1-2天内可出现弥漫性红斑,类似sunburn(日晒伤)样皮疹,之后可能有皮肤脱屑,一般在发病后1-2周出现手掌和足底的大片脱皮现象。
(三)多系统受累表现
1.心血管系统:可出现低血压,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因为低血压可能影响重要器官的灌注,如脑部灌注不足可能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等。
2.呼吸系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影响氧气的摄取和交换,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本身存在哮喘等情况,病情可能会加重,需格外警惕。
3.消化系统: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脱水可能影响其体液平衡和生长发育,需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4.泌尿系统:可能出现少尿等肾功能受损表现,影响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5.神经系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对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意识障碍可能对其神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四、诊断
(一)临床表现评估
根据患者的高热、皮疹、多系统受累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但需结合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诊。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常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炎症指标变化。
2.细菌学检查:可通过血培养、伤口分泌物培养等寻找病原菌,如培养出金葡菌或A群链球菌等可能有助于诊断。
3.毒素检测:检测相关毒素,如TSST-1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五、治疗
(一)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金葡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等抗生素,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二)支持对症治疗
1.维持循环稳定: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注意补液的速度和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对其循环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2.器官功能支持:如出现呼吸衰竭需进行机械通气支持;出现肾功能衰竭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等。
六、预防
(一)皮肤黏膜护理
保持皮肤和黏膜的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如有伤口应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防止细菌侵入。对于儿童,要注意其皮肤的护理,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
(二)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更要注重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来提高免疫力。
(三)医疗操作规范
在进行外科手术、侵入性操作等医疗行为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