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水肿的发生有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等因素。心源性因素包括左心衰竭(如冠心病患者急性心梗易致左心衰竭及肺水肿,老年人因基础疾病风险高)和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致左心房压力升高等引发肺水肿,有风湿热病史等人群易患);非心源性因素包括肺部感染(炎症致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风险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种因素致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引发,有严重创伤、感染等病史人群易患)、中毒(刺激性气体等毒物损伤内皮致通透性增加引发,有职业暴露或误服毒物人群需防)、液体负荷过多(快速大量输液等致循环血容量增加引发,老年人、心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注意)。
一、心源性因素
(一)左心衰竭
1.机制:左心衰竭时,左心室射血功能减退,导致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液体渗出到肺间质和肺泡中引起肺水肿。例如,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容易引发左心衰竭及肺水肿。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常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发生左心衰竭导致肺水肿的风险相对较高。
2.相关人群: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其心脏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退,更容易因心源性因素出现肺水肿。
(二)心脏瓣膜病
1.机制:如二尖瓣狭窄时,舒张期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急剧升高,肺静脉压力随之升高,造成肺淤血和肺水肿。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在中青年人群中曾较为常见,患者由于瓣膜病变,长期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易引发肺水肿。
2.相关人群:有风湿热病史等导致心脏瓣膜病变的人群,不同性别均可发病,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个体的基础疾病情况相关。
二、非心源性因素
(一)肺部感染
1.机制:肺部感染时,炎症反应可导致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蛋白等渗出到肺泡和肺间质引起肺水肿。例如,重症肺炎患者,病原体感染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使得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通透性增高,从而出现肺水肿。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进而引发肺水肿,且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
2.相关人群: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艾滋病患者等,肺部感染后发生肺水肿的风险较高。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1.机制:ARDS可由多种肺内和肺外因素引起,如严重肺部感染、严重创伤等。其发病机制涉及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出到肺泡腔和肺间质,引起肺水肿。例如,严重创伤患者在创伤后可能出现全身炎症反应,进而诱发ARDS及肺水肿。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创伤等因素导致的ARDS在中青年创伤患者中较为常见。
2.相关人群:有严重创伤、严重肺部感染等病史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需密切关注原发病的发展情况。
(三)中毒
1.机制:某些毒物可引起肺水肿,如刺激性气体(氯气、氨气等),经呼吸道吸入后,直接损伤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肺水肿。例如,职业环境中接触到高浓度刺激性气体的工人,若防护不当,容易发生中毒性肺水肿。在有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中需重点防范。
2.相关人群:有职业暴露于有毒气体环境的人群,以及误服有毒物质的人群,不同年龄均可涉及,儿童误服情况需特别关注。
(四)液体负荷过多
1.机制:快速大量输液或输血等可导致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引起肺水肿。例如,在临床输液过程中,若输液速度过快、量过大,尤其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肺水肿。老年人由于心肾功能相对较弱,在输液时更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2.相关人群:老年人、心肾功能不全患者等,在接受输液等治疗时需密切监测,防止液体负荷过多引发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