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阶段、急性发作期、慢性期及痛风石形成阶段。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无明显症状仅血尿酸升高;急性发作期有关节突然剧烈疼痛、红肿热痛等关节症状及部分患者发热等全身症状;慢性期及痛风石形成阶段有关节破坏致畸形、皮下痛风石形成等表现,不同人群在各阶段有不同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阶段
1.特征描述:此阶段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是通过血液检查发现血尿酸水平升高。在这个阶段,机体的尿酸代谢失衡情况已经存在,但尚未引发明显的组织损伤或临床不适表现。一般来说,男性血尿酸水平>420μmol/L,女性血尿酸水平>360μ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但在无症状阶段可能仅表现为血尿酸数值的异常,没有其他外在的身体不适症状呈现。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尿酸代谢功能可能逐渐减退,更容易出现血尿酸升高的情况;生活方式上,长期高嘌呤饮食、饮酒、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增加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家族痛风史等病史的人群,也更易处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阶段。
二、急性发作期症状
1.关节症状
突然起病: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发作,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膝、指、腕等关节。起病急骤,患者会在短时间内感到受累关节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如刀割样或撕裂样。以第一跖趾关节为例,发病时关节迅速出现红肿、热痛,皮肤温度升高,局部明显肿胀,不敢触碰,严重影响关节的活动。年龄方面,中老年男性相对更易在急性发作期出现关节症状,这可能与男性激素等因素影响尿酸代谢有关;生活方式上,急性发作往往与近期高嘌呤饮食、饮酒、过度劳累等因素相关;有高尿酸血症病史且未规范控制的人群,急性发作的频率可能更高。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在急性发作期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也有少数患者体温可升高至39℃以上。发热是机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全身性表现,由于尿酸盐晶体沉积引发关节局部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全身性的炎症介质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发热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虽然高尿酸血症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急性发作,发热表现可能需要更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机体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需注意与其他儿童常见发热疾病相鉴别;女性患者在月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急性发作时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更易出现,需要特别关注自身尿酸水平的控制。
三、慢性期及痛风石形成阶段
1.关节破坏
关节畸形:随着病情进展到慢性期,尿酸盐晶体持续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会导致关节破坏,出现关节畸形。例如,手指关节可能出现尺侧偏斜,跖趾关节可能变得粗大变形等。长期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慢性炎症,不断侵蚀关节软骨、骨质等结构,使得关节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关节的形态和功能。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关节长期受到尿酸盐结晶的侵蚀,关节畸形发生的概率相对更高;生活方式上,长期高尿酸血症未得到控制,会加速关节破坏的进程;有较长高尿酸血症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更易出现明显的关节畸形情况。
2.痛风石形成
皮下结节:痛风石是尿酸钠结晶沉积于皮下所形成的结节。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部位。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可如鸡蛋。初期痛风石质地较软,随着病情发展,痛风石内尿酸盐结晶不断沉积,质地会逐渐变硬。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痛风石时需要格外谨慎,因为孕期用药受到限制,治疗需权衡对胎儿和孕妇自身的影响;老年患者发生痛风石时,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痛风石的处理可能需要更综合的考虑,既要控制尿酸水平,又要避免对老年人身体机能产生过大影响;有糖尿病等合并症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石的形成可能会加快,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同时关注各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