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过度熬夜会显著增加猝死风险,其通过影响心血管和免疫系统等引发猝死,不同人群熬夜猝死风险有差异,有基础疾病者、年轻人、老年人风险各不同,应保证充足睡眠、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来预防熬夜猝死
一、熬夜时长与猝死风险的关联
目前并没有一个精准且固定的熬夜时长数值能绝对判定会猝死,但长期过度熬夜会显著增加猝死风险。一般来说,长期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且持续较长时间,比如连续数周乃至数月处于这种严重睡眠缺失状态,会使身体处于极度疲劳、应激状态,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发生概率大幅上升,从而极大增加猝死风险。有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人群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比睡眠充足人群高出数倍。
二、熬夜引发猝死的相关机制
1.心血管系统方面
熬夜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长期如此,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弹性下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熬夜人群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加,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同时,熬夜还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稳定性,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而心室颤动是导致猝死的常见直接原因。
另外,熬夜会使身体分泌大量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正常供血和节律。
2.免疫系统方面
长期熬夜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等疾病。而感染可能会诱发身体的应激反应,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猝死风险。例如,呼吸道感染时,身体的炎症反应可能会波及心脏,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三、不同人群熬夜猝死风险差异
1.有基础疾病人群
本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熬夜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猝死风险远高于健康人群。比如,冠心病患者熬夜时,心肌缺血缺氧情况可能会加重,容易诱发心肌梗死,而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时就极易导致猝死。对于这类人群,即使熬夜时间不长,也可能面临极高的猝死风险。
患有糖尿病的人群,熬夜会影响血糖的稳定和代谢,同时也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猝死风险。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熬夜会进一步加重这些病变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2.年轻人
看似年轻体健的人群,长期熬夜也可能埋下猝死隐患。一些年轻人长期熬夜玩游戏、加班等,虽然身体暂时没有明显不适,但长期的熬夜已经在逐渐损害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长期熬夜的年轻人群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只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猝死风险已经较正常作息人群升高。
3.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已经衰退,熬夜会进一步加重器官的负担。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调节功能下降,熬夜引起的血压波动、心率失常等问题对他们来说更为危险,更容易引发猝死。比如,老年人心肌细胞的修复能力减弱,熬夜导致的心肌损伤更难恢复,从而增加猝死风险。
四、预防熬夜猝死的建议
1.保证充足睡眠
成年人一般建议每天保证7-9小时的充足睡眠,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严格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身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降低猝死风险。
2.调整生活方式
避免长期连续熬夜,工作或娱乐时要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对于因工作等原因需要偶尔熬夜的人群,在熬夜后要尽量安排足够的补觉时间。同时,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3.定期体检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心血管等相关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猝死风险。年轻人也可以定期进行基础的健康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