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异质性疾病,临床有血清尿酸升高、反复发作急性关节炎等表现,病因包括尿酸生成过多和排泄减少,临床表现分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诊断靠血尿酸测定、关节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用药物降尿酸及缓解症状,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可通过饮食调整和规律生活预防。
一、定义
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升高、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结石、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性肾脏病变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尿酸生成过多
体内尿酸主要来源于内源性嘌呤合成及食物中嘌呤摄取,当体内尿酸生成过多,超过肾脏排泄能力时,可导致血尿酸升高。例如,一些酶的缺陷会使嘌呤合成增加,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可加速磷酸核糖焦磷酸的合成,进而促进嘌呤合成,使尿酸生成增多。
(二)尿酸排泄减少
肾脏是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肾小球滤过尿酸后,在肾小管处经过重吸收、分泌等过程,最终排出体外。当肾脏排泄尿酸功能出现障碍时,如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肾小球滤过尿酸减少等,会导致尿酸在体内潴留,血尿酸水平升高。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发作期
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指、肘等关节。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
(二)间歇期
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但可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受累关节逐渐增多,间歇期缩短。
(三)慢性期
由急性发作反复迁延不愈发展而来,表现为关节肿胀、畸形、僵硬,活动受限。痛风石是慢性痛风的特征性表现,可出现在耳廓、关节周围及肾脏等部位。
四、诊断
(一)血尿酸测定
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但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需动态观察。
(二)关节液检查
在关节腔穿刺抽取关节液,显微镜下可见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在慢性期可见关节面虫蚀样或穿凿样骨质缺损,CT及MRI检查对早期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
目前主要通过药物降低血尿酸水平,以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及防止慢性损伤。常用药物有别嘌醇、非布司他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以及苯溴马隆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同时,在急性发作期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秋水仙碱等缓解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注意监测血尿酸水平及肝肾功能,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
(二)儿童
儿童痛风性关节炎较为罕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若儿童出现关节疼痛等类似痛风的表现,需详细询问病史,排查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等疾病。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药物使用需非常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三)女性
女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可能增加,因为雌激素对尿酸代谢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影响尿酸的代谢。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自身激素水平变化对病情的影响,同时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对女性特殊生理时期的影响。
七、预防与生活方式调整
(一)饮食调整
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增加低嘌呤食物及蔬菜水果的摄入;控制酒精摄入,尤其是啤酒;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
(二)规律生活
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急性发作。
总之,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与嘌呤代谢及尿酸排泄相关的疾病,了解其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等对于有效管理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