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原因包括:冠心病是重要原因,其引发的心律失常可致猝死,不良生活方式等会加重风险;心肌病如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可引发猝死,不良生活方式等影响病情;恶性心律失常中,室性心动过速易发展为室颤致猝死,心室颤动常见于多种基础疾病情况;其他原因有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影响心肌电生理致心律失常,老年人等风险高,还有肺动脉栓塞,长期卧床等高危人群易发生。
一、心脏性猝死
1.冠心病相关:冠心病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如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从而导致猝死。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有长期冠心病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其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不同年龄段的冠心病患者都可能面临心脏性猝死风险,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冠心病,从而增加了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性。男性在冠心病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病风险上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性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会加重冠心病病情,进而提高心脏性猝死风险。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若不规范治疗、血压血脂控制不佳等,会进一步增加猝死风险。
2.心肌病因素: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病也可引发猝死。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尤其室间隔肥厚可能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正常射血,进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患心肌病,儿童时期的心肌病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生。男性和女性在心肌病相关猝死风险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不同类型心肌病的发病特点可能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心肌病病情,如过度劳累等。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若未遵医嘱治疗、病情控制不佳,猝死风险较高。
二、恶性心律失常
1.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分为持续性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极易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若不及时终止,很快会发展为心室颤动,进而引发猝死。各种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男性和女性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风险上无特定明显差异,但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不良生活方式如大量饮酒、过度精神刺激等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的患者若未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猝死风险极大。
2.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心脏失去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瞬间导致血液循环停止。常见于冠心病急性发作、心肌病、严重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心室颤动,尤其是有上述基础疾病的人群。男性和女性在心室颤动引发猝死的风险上无绝对差异,但有基础心脏疾病等情况的人群风险显著升高。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心室颤动,如过度劳累后大量饮酒等。有基础心脏疾病且未控制好病情的人群,发生心室颤动导致猝死的风险极高。
三、其他可能导致猝死的原因
1.电解质紊乱: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进而引发猝死。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例如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男性和女性在电解质紊乱导致猝死的风险上无明显差异,但老年人、患有肾脏疾病等的人群风险更高。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腹泻、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电解质等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有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若不注意电解质平衡,猝死风险增加。
2.肺动脉栓塞: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时,肺动脉血流突然受阻,导致右心后负荷急剧增加,引起急性右心衰竭,同时可影响左心功能,进而引发猝死。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有长期卧床、骨折、恶性肿瘤等情况的人群风险较高。男性和女性在肺动脉栓塞导致猝死的风险上无绝对差异,但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风险显著升高。长期卧床的人群由于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风险进而导致猝死。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若未采取预防措施,猝死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