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惊厥症又称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时期因体温骤然升高引发的常见惊厥性疾病,多与上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其症状分典型和不典型表现,发病与年龄、遗传、发热因素有关,高发于6个月至5岁儿童、有家族史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诊断需结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急救处理、退热和抗惊厥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低龄儿童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优先物理降温等。预防措施有及时控制体温、增强体质、预防感染和定期体检。
一、高烧惊厥症的定义
高烧惊厥症又称热性惊厥,是指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体温骤然升高引发的惊厥发作,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发作多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也可发生在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时。
二、高烧惊厥症的症状表现
1.典型表现:发作时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后很快清醒,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2.不典型表现:发作形式多样,可为一侧肢体抽搐、面部肌肉抽搐等,持续时间较长,可超过15分钟,或在一次发热病程中多次发作。
三、高烧惊厥症的发病原因
1.年龄因素: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此阶段儿童大脑发育尚未完善,神经细胞兴奋性高,髓鞘发育不完全,对高热的耐受性和应激性较差,易引发惊厥。
2.遗传因素:部分高烧惊厥症患儿有家族遗传倾向,提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3.发热因素:发热是诱发高烧惊厥症的重要因素,体温骤然升高,尤其是体温超过38.5℃时,易诱发惊厥发作。
四、高烧惊厥症的高发人群
1.年龄在6个月至5岁的儿童,特别是13岁的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是高发人群。
2.有高烧惊厥症家族史的儿童,遗传因素使其发病风险增加。
3.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儿童,因频繁发热易诱发惊厥。
五、高烧惊厥症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热情况、惊厥发作的表现、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以及既往有无类似发作史、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全面检查患儿的神经系统,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肌力、肌张力等,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可了解感染情况;必要时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排除颅内感染。
4.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
六、高烧惊厥症的治疗方法
1.急救处理:发作时应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用软布包裹压舌板或筷子置于上下磨牙之间,防止舌咬伤;同时可按压人中、合谷等穴位。
2.退热治疗: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敷额头、温水擦浴等;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3.抗惊厥治疗:对于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或频繁发作的患儿,需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七、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低龄儿童:由于低龄儿童大脑发育不完善,惊厥发作时易出现呼吸暂停、窒息等危险情况,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在处理惊厥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晃动患儿。优先采用非药物降温方法,如物理降温,尽量避免使用药物降温,如需使用药物,应严格遵医嘱。
2.有家族史的儿童:家长应了解家族中高烧惊厥症的发病情况,在患儿发热时要格外警惕,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预防惊厥发作。一旦出现惊厥发作,要记录发作的时间、表现等,以便医生诊断。
3.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平时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在季节交替、流感高发期等,要注意防护,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八、高烧惊厥症的预防措施
1.及时控制体温:在儿童发热初期,尤其是体温超过38℃时,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使用退烧药等,避免体温骤然升高。
2.增强体质: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儿童的体质和免疫力。
3.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4.定期体检:定期带儿童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