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网状结构高度抑制的严重意识障碍,发病因大脑广泛病变或抑制,表现为意识丧失等,诊断靠病史、神经检查等,治疗针对病因及支持;休克是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等的病理过程,由多种病因引起,分分期有不同表现,诊断靠评估及查病因,治疗需恢复血容量等并依病因及监测调整,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表现及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的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大脑的广泛病变或功能抑制,如脑部创伤、脑出血、严重的脑部感染等情况导致大脑无法正常接收和处理信息,从而使患者对外界刺激失去正常的反应能力,表现为意识完全丧失,不能被唤醒。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若为脑部创伤导致的昏迷,青少年可能因运动损伤等情况出现,老年人则可能因脑血管意外引发。
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由多种病因引起,如大量失血、严重感染、过敏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上述病因导致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心输出量不足,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良,进而影响各器官的正常功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均可发生休克,例如长期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可能增加,女性在过敏导致休克时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与男性有所不同。
二、临床表现
昏迷:主要表现为意识完全丧失,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包括疼痛刺激。患者的肌肉张力可能改变,如浅昏迷时可有肢体的防御反射,深昏迷时肌肉松弛,各种反射消失。生命体征方面,早期可能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呼吸、心跳等的异常,但相对休克来说,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在早期相对较隐匿。不同年龄的昏迷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昏迷可能还会伴有囟门的异常等表现,老年人昏迷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而表现更复杂。
休克:根据不同分期有不同表现,早期可能有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稍冷等表现,此时血压可正常或稍低。进展到休克中期,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速,收缩压下降(通常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尿量减少。休克晚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表现,如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等。不同性别在休克时的表现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不同,例如女性在感染性休克时,发热等感染相关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发生休克时可能基础状态更差,预后相对更差。
三、诊断要点
昏迷: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发病前的情况,如是否有头部外伤、脑血管病等病史,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等,以及辅助检查,如头颅CT、MRI等,来明确昏迷的病因和程度。对于儿童昏迷,还需考虑先天性疾病等因素,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遗传代谢等检查来辅助诊断。
休克:首先要确定是否存在休克,通过评估血压、心率、尿量、皮肤灌注等情况来判断。同时要明确休克的病因,如通过血常规、血培养、凝血功能等检查来查找感染性休克的证据,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查找失血性休克的出血部位等。不同年龄的休克患者诊断时需注意儿童休克可能有其特殊的生理指标变化,如儿童的血压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在诊断时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判断。
四、治疗原则
昏迷: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脑部创伤引起的昏迷需根据病情采取手术等措施清除血肿等,脑部感染引起的昏迷则需使用抗感染药物等。同时要进行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营养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昏迷患者,支持治疗的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昏迷时要特别注意营养的供应和神经系统的保护等。
休克:首要的是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如进行补液治疗,根据休克的类型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感染性休克需要抗感染治疗,过敏性休克需要使用抗过敏药物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各器官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休克时要注意补液的速度和量,避免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女性休克时要考虑其生理周期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