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分为心脏性猝死和非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与冠心病、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相关,非心脏性猝死与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相关,不同人群猝死风险不同,有基础疾病等人群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猝死
一、心脏性猝死
1.冠心病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可导致心律失常,如室颤等,从而引发猝死。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例如,有长期冠心病病史且未规律治疗的患者,心肌缺血反复发作,更容易出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逐渐扩大、变薄,收缩功能减退。患者常出现心力衰竭,同时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是导致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猝死发生率较高,其中心律失常是主要的触发因素。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尤其左心室肥厚常见。肥厚的心肌容易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同时也易引发心律失常。青少年和运动员中肥厚型心肌病导致猝死的情况较为受关注,因为运动可能加重心肌肥厚带来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诱发猝死。
3.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
长QT综合征:由编码心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导致心室复极异常,容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引发猝死。这种疾病具有家族遗传性,患者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受到惊吓等情况下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Brugada综合征:也是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主要是由于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导致心电图右胸导联ST段抬高,易发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多在夜间睡眠中或休息时发作。
二、非心脏性猝死
1.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肺栓塞:下肢或盆腔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肺循环障碍。大面积肺栓塞可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进而导致心脏骤停,引发猝死。研究显示,急性肺栓塞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生猝死,尤其是栓子大面积堵塞肺动脉时。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的哮喘发作可导致气道严重痉挛,通气功能急剧下降,引起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对于有重度哮喘病史的患者,在接触过敏原等诱发因素后,若未能及时有效缓解哮喘症状,容易发生猝死。
2.神经系统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等原因导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可引起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同时可导致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进而影响颅内压和脑血流,严重时可引发脑疝,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猝死。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部分会因病情急剧恶化而发生猝死。
脑出血:高血压等原因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血肿压迫脑组织,引起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脑疝形成,进而影响呼吸循环中枢,导致猝死。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突发脑出血时,猝死的风险显著增加。
3.其他系统疾病:
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严重的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低钾血症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增高,引起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发生室颤等导致猝死;高钾血症可使心肌传导性降低,引起心脏骤停。例如,长期腹泻、呕吐导致电解质丢失过多,未及时补充,容易引发严重电解质紊乱而导致猝死。
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若不及时抢救,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例如,对某些药物、食物或花粉等严重过敏的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可能迅速出现过敏反应,引发猝死。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猝死发生风险上有所不同。例如,老年男性若有长期吸烟、酗酒、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较高;年轻女性若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家族史,需警惕相关猝死风险;运动员若本身有潜在的心脏疾病,在高强度运动时发生猝死的风险相对增加。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应严格控制病情,规律治疗;对于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存在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猝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