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红斑是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好发于小腿伸侧的急性炎症性疾病,青年女性多见且易复发。其病因包括感染(如链球菌、结核杆菌等)、药物(磺胺药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其他因素(妊娠等)。临床表现有发热等前驱症状和小腿伸侧对称性疼痛性皮下结节等皮肤表现。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抗链“O”、结核菌素试验等)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分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等)和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不同人群中,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非药物治疗;孕妇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影响,优先非药物治疗;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和药物相互作用。该病预后良好但易复发,缓解后应加强锻炼、避免感染,有明确病因者要治疗原发疾病。
一、结节性红斑的定义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小腿伸侧,临床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疼痛性炎性结节,青年女性多见,病程有局限性,易于复发。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感染因素:某些细菌(如链球菌、结核杆菌)、病毒(如EB病毒)、衣原体及真菌等感染可能诱发结节性红斑。其中,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大约有60%的患者发病前有呼吸道感染史。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磺胺药、口服避孕药、溴剂、碘剂等可能引发该病。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结节性红斑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4.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也可能伴发结节性红斑。
5.其他因素:妊娠、某些全身性疾病等也可能与结节性红斑的发生有关。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发病前可能有发热、乏力、咽痛、肌肉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2.皮肤表现:典型表现为小腿伸侧对称性、疼痛性的皮下结节,直径15cm,稍高出皮面,皮肤表面光滑,呈鲜红色,有压痛。数日后,结节颜色逐渐变为暗红色、黄褐色,一般36周可自行消退,不留瘢痕,但可能有暂时性色素沉着。部分患者结节可发生在大腿、上臂伸侧、颈部等部位。
四、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皮肤表现,如小腿伸侧疼痛性结节等,结合前驱症状可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轻度增高,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可升高;结核菌素试验部分患者可呈阳性。
3.组织病理学检查:典型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早期可见脂肪小叶间隔内中性粒细胞浸润,晚期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为主,可见多核巨细胞。
五、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寒及强劳动。有明显感染灶者,可配合抗生素治疗。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较重,结节较多、疼痛明显的患者,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
碘化钾:对部分患者有效。
免疫抑制剂:当病情顽固或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多苷等。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结节性红斑相对较少,症状可能与成人相似,但在用药时需谨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应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休息、抬高患肢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等一般不用于低龄儿童。若必须使用药物治疗,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孕妇:孕妇患结节性红斑可能与孕期身体的免疫状态改变有关。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应谨慎使用。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降温(若有发热)、休息等。同时,孕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产检,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的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结节性红斑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对胃肠道有刺激,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老年人应慎用。此外,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恢复相对较慢,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
七、预后
结节性红斑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在数周内可自行缓解,但容易复发。患者在病情缓解后,应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感染,减少复发的风险。同时,对于有明确病因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降低复发的可能性。